天才领路者

终于领会*最早的口译笔译翻译是什么时候-英语口译笔译培训

发布时间: 2019-09-16 17:32:01

  早有明确记载的口译翻译是在周朝。公元前11世纪就有了通过“多重翻译”而进行交流的记载:“周公居摄三年,越裳以三象胥重译而献白雉,曰:‘道路悠远,山川阻深,音使不通,故重译而朝’“。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
  整句话的意思就是说:越裳国派使臣来向周朝的周公赠献珍禽白孔雀。古越南越裳国(包括今越南、柬埔寨的林邑、扶南等地)在交趾之南,与相距遥远,语言不通,所以与中原只能通过“重译”,即多次翻译才能交流。
  象胥:指译员,此处指口译译员,即interpreter。类似称呼还有,反舌、舌人、译。
  重译:多次翻译。文献所记也是早的转接翻译,relay interpreting。
  In the third year of the Prince of Chough as a regent, Yuechang sent three
  interpreters, one translating another, to present the court with a white
  pheasant, saying: "It's a long distance, blocked by mountains and rivers, and
  there's no common language, therefore we interpreters are deputed to worship the
  lord."
  我国有文字记载早的笔译始于战国时期。这也说明口译早于笔译存在。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的一首包括越语原文和楚语译文的《越人歌》。楚越虽是邻国,但方言不通,交往需要翻译的帮助。

*最早的口译笔译翻译是什么时候 英语口译笔译培训

  公元28年,楚国的鄂君子皙,乘船夜游,有越女(也有说法是男子)为他驾船。越女拥楫唱了一首歌,因是越语,子皙听不懂,经过翻译才明白。刘向在记存歌词的时候,保留了越国原文和楚国译文。未经翻译的《越人歌》原词为32字,发以为楚歌后变成了54字。这首《越人歌》是我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一、首译诗,和楚国的其他民间诗歌一起成为《楚辞》的艺术源头。
  《越人歌》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蒙羞被(pī)好兮,不訾(zǐ)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② 搴(qiān千):拔。搴舟,犹言荡舟。
  ③ 被(pi):同“披”,覆盖。
  ④ 訾(zǐ):说坏话。
  ⑤ 诟(gòu)耻:耻辱。
  ⑥ 几(jī):同“机”。王
  ⑦ 子:此处指公子黑肱(?-29年),字子皙,春秋时期楚国的王子,父亲楚共王。
  ⑧ 说(yuè悦):同“悦”。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天才领路者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2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85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