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医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培训
课程导航
中医针灸培训
更多

在南阳考中医针灸师证需要什么条件

发布时间: 2020-12-03 15:02:59

在南阳考中医针灸师证需要什么条件

想了解更多请联系左老师电话微信 v x 同步:一.五.二.四.零.七.一.七.三.二.六

眩晕的辨证要点和基本治疗方法有哪些
眩晕又称头眩掉眩风眩等,是以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为主症的病证。眩晕多与五志过极、恣食厚味、跌仆损伤、年老体衰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脑,与肝、脾、肾相关。基本病机虚证是气血虚衰,脑窍失养;实证多与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有关。
西医学中,多见于内耳性眩晕、颈椎病、椎 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病及高血压病、脑血管病、贫血等疾病中。

眩晕
(一)辨证要点
主症 头晕目眩、视物旋转。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甚则仆倒。可伴恶心呕吐,眼球震颤,耳鸣耳聋,汗出,面色苍白等。

(1)实证
风阳上扰 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易怒,失眠多梦,或面红目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滑。
痰浊上蒙 头重如裹,视物旋转,胸闷作恶,呕吐痰涎。苔白腻,脉弦滑。
瘀血阻窍 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心悸,精神不振,面唇紫暗。舌暗有瘀斑,脉涩或细涩。

(2)虚证
气血亏虚 头晕目眩,面色淡白或萎黄,神倦乏力,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弱。
肝肾阴虚 眩晕久发不已,视力减退,少寐健忘,心烦口干,耳鸣,神倦乏力,腰酸膝软。舌红,苔薄,脉弦细。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1)实证
治则 平肝潜阳,化痰通络。取足厥阴、少阳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 百会、率谷、风池、太冲、内关、丰隆。
配穴 风阳上扰配行间、太溪;痰浊上蒙配中脘、阴陵泉;瘀血阻窍配膈俞、阿是穴。
操作 毫针常规针刺。
方义 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督脉入络脑,故治疗位于巅顶之百会穴,可清头目、止眩晕;风池、率谷位于头部,近部取穴,疏调头部气机;太冲为肝之原穴,可平肝潜阳;内关为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可理气和胃;丰隆健脾除湿、化痰通络。

(2)虚证
治则 补益气血,滋补肝肾。取督脉及肝、肾的背俞穴为主。
主穴 百会、风池、肾俞、肝俞、足三里。
配穴 气血亏虚配脾俞、气海;肝肾阴虚配悬钟、太溪。
操作 毫针常规针刺。
方义 眩晕病位在脑,脑为髓之海,督脉入络脑,故治疗位于巅顶之百会穴,可益气升阳;风池位于头部,近部取穴,平肝潜阳;肾俞、肝俞补益肝肾、滋阴潜阳;足三里补益气血、充髓止晕。

2.其他治疗
(1)耳针 取肾上腺、皮质下、枕、脑、神门、额、内耳;风阳上扰配肝、胆;痰浊上蒙配脾、缘中;气血不足加脾、胃;肝肾阴虚配肝、肾;每次取3-5穴,毫针刺法或压籽法。
(2)头针 取颞后线、顶中线、枕下旁线。毫针刺法。
(3)三棱针 眩晕剧烈时可取印堂、太阳、百会、头维等穴,三棱针点刺出血1-2滴。

(三)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效果较好,但应分清标本缓急。眩晕急重者,先治其标;眩晕较轻或发作间歇期,注意求因治本。
2.在治疗的同时应测血压,查血色素、红细胞计数及心电图、电测听、脑干诱发电位、眼震电图及颈椎X光片等。如需要还应作经颅多普勒、CT、MRI等。应注意除外肿瘤、严重血液病等,以明确诊断。

足跟痛的辨证要点和基本治疗方法有哪些

足跟痛是指以一侧或双侧足跟疼痛,行走不便为主症的病证。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常与肝肾亏虚,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及外伤、劳损等因素有关。本病病位在足跟部筋骨。病变主要涉及足太阳、足少阴经脉。基本病机是经脉瘀阻,气血不畅,筋骨失养。

西医学中,本病是由足跟的骨质、关节、筋膜、滑囊等的病变引起的疾病,发病多与急性或慢性损伤有关。多见于跟骨骨刺、跟骨皮下滑囊炎、跟骨下脂肪垫损伤等疾病。


(一)辨证要点

主症 足跟疼痛,站立、行走时加重。起病缓慢,多一侧发病。见足跟疼痛,不红不肿,站立和行走时疼痛加重,严重者足跟不能着地。

肝肾亏虚 足跟隐痛,劳累后加重,腰膝酸软,神疲健忘。舌红,少苔,脉细弱。

寒湿阻络 足跟重着,肿胀,活动不利。苔白腻,脉紧滑或沉迟。

气滞血郁 有外伤或劳损史,疼痛时轻时重,或胀痛或刺痛,上下楼、跑、跳及负重行走时疼痛加重。脉弦或涩。

经络辨证:足太阳经型,疼痛以足跟外侧、后外侧为主;足少阴经型,疼痛以足跟内侧、后内侧为主。


(二)治疗

1.基本治疗

治则 滋补肝肾,舒经活络。以阿是穴和足少阴、足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 阿是穴、仆参、太溪、昆仑、悬钟、三阴交。

配穴 寒湿阻络配委中、阴陵泉;肝肾亏虚配肾俞、肝俞;气滞血瘀配太冲、合谷、水泉;足太阳经型配养老、金门;足少阴经型配水泉、大陵;痛及小腿者配承山、阳陵泉。

操作 毫针常规针刺,针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寒者加灸。

方义 阿是穴、仆参为局部选穴,可疏通局部经络气血、行气止痛;太溪、昆仑配合,能疏通足太阳、足少阴两经经气,能舒筋骨、活血行气止痛;悬钟、三阴交相合,能调补气血、强筋健骨。

足跟痛


2.其他治疗

(1)耳针 取跟、神门、皮质下、肝、肾。毫针法或压籽法。

(2)灸法 取阿是穴,以艾条行温和灸。

(3)熏洗法 取当归、川芎、威灵仙、木瓜、伸筋草、透骨草、川牛膝各9g,水煎熏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部,每日1次,每次20-30min。


(三)按语

1.针灸治疗足跟痛有一定疗效。但一些难治病例,需坚持治疗或配合艾灸、耳针等方法综合施治。

2.急性期注意休息,注意保暖,避免受寒。症状缓解后应减少站立和负重行走。

3.肥胖者应注意调整饮食和生活规律,减轻体重。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长沙医第一附属医院针灸培训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2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85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