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虹口美术素描培训学校、绘画色彩素描培训班
面议发布时间: 2021-08-06 12:05:13
假期要开始了,很多学子都在为自己的前途奔波,今天小编也整理了很多关于上海陈丹青素描信息,以及大家所关心的这些问题为啥陈丹青说美院素描是反艺术,央美教授怒批:陈丹青只是个很会包装的艺术票友!不合群的陈丹青为什么这么“狂”?,陈丹青作品,陈丹青成功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影响了哪些人的绘画,谁模仿了他的画作,求大神解惑,陈丹青的作品有哪些,陈丹青:我哀求大家,看一幅画千万不要在乎懂不懂,陈丹青:每次看到*式素描,我就想死!??
陈丹青在局部*季的第四集里说美院素描是死路一条。我说陈大师,你夸梵高我没意见,为啥来黑咱们大美院呐。多少美术生为了考试画了好几年素描,考进美院还要继续画,加在一起怎么也有五六年,搞半天是反艺术?美院咋就成了反艺术的了?陈丹青在视频中未对这个说法做具体的解释,而是说交给观众。今天阿杜这个吃瓜群众试图来研究一下,美院素描到底有啥子问题?老子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老子说:天下人都认识到当时社会认知中的“美”并认可的时候,这(现象)已经是恶了。全部人都认为当前(公众认可的)善并奉为标准的时候,这(现象)已经不善了。因为树立统一的所谓美学标准,这样的行为是一种作恶。不仅是素描,绘画,任何艺术门类都是这样。比如说,整容界的美学标准是这个样子的:2016年的韩国小姐选美被指"整容博览会" 34佳丽"一模一样"。在嘲笑韩国网红脸的同时,其实我国的美院审美也是难兄难弟。所以美院素描*的问题是一种简单粗暴的审美标准,并用来作为入学考试。这样的做法只有*的美院,国外的美术没有入学的素描考试,大部分只需要作品集,而作品集用于考察学生的想法,而不是技法。先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大师们的素描和美院素描有什么不同。丢勒的素描米开朗琪罗的素描门采尔的素描佛洛依德的素描伦勃朗的素描不管是古典绘画的大师,还是现代绘画的大师,他们对素描的理解,对于点线面的运用,乃至对于造型方法的理解都是不同的,他们的艺术成就是建立在自己独特的风格之上的。而美院素描,却神奇的制定出了一个标准。问题不仅在于这个标准的内容,更在于制定这么一个标准本身就是愚蠢的的。以俞红的大卫头像为例,被誉为中央美院史上*的大卫像,至今无人超越。这张头像的确是张好作品。但是这张作品为何会是*?为何无人超越?原因很简单,这是一张严格符合美院素描标准的作品。如果不用美院的标准来评判,这张作品应该仍然是一张好的素描,但是肯定谈不上*或无人超越。俞红的素描,被誉为中央美院史上*的大卫像,至今无人超越。除了标准以外,美院素描的另一个问题是:过分强调造型能力。1917年,也就是100年以前,杜尚已经用小便池打开了当代艺术的大门,绘画已经不再是艺术的主流。艺术的形式变得多元化,摄影,装置,概念,多媒体......。艺术家甚至于社会大众对于这个世界的观察方式和表达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作为艺术教育殿堂的美院仍然在过分强调对表象的临摹能力,而且是一种单色的临摹能力。这当然是一场灾难。有些老师喜欢说:素描是基础,造型能力是基本功。“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基本功如果不扎实,如何能画的好?这话看似语重心长,实则害人不浅。拿少林功夫去类比艺术学习,只能说明武侠小说看得太多。临摹能力不是基本功,也不可能是基本功。对艺术家而言,审美能力,观察能力,色彩构成,创作能力和造型能力一样都很重要,并没有先后高低之分。无限拔高其中一种能力,将其当做基础,或是包治百病的良药,只能说明他不懂艺术。罗杰 弗莱艺评家罗杰弗莱在《艺术家之为装饰家》一文中讨论了这么个问题:画家是否不应该与油漆匠竞争,竞争的话他能否完全胜出。而*的美院在源源不断的培养油漆匠来和艺术家竞争,这正是陈丹青为什么说他们是反艺术的原因。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杜尚不画画
传播艺术 发现美好传播:国内、外艺术名家 | 艺术品收藏 | 文学 | 音乐 | 视觉近期,央美副院长王华祥实名批评陈丹青的文章再次引起热议。那么,爱画菌来讲讲陈丹青到底为什么这么狂?哲学家三木清曾说过:“孤独不是在山上而是在街上,不在一个人里面而在许多人中间。”这类孤独的人,不容易合群,他们对自我很诚实。这种“自我诚实”有时,是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的。代价太大,少有人为。但陈丹青是个例外。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作为“黄埔后代”,他的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为他取名“丹青”。自幼喜画。父亲的引导下,从小相当画家。4岁时,由于父亲被打成“右派”,画册,书籍被抄,灰心丧气。后来父亲偶得一张画着俄国画家的《意大利姑娘》的扑克,让陈丹青临摹,这时的他已经画的栩栩如生。儿时的陈丹青与母亲非洲经济学家Dambisa Moyo说过:“种一棵树*的时间是十年前”。时间一瞬到了陈丹青14岁,那年他刚进*,便开始学习油画。白天画人像,晚上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在这段时间里,他接触了油画,许多物资流入上海,使得陈丹青接触到很多欧洲的油画资料,也正是这些经历,为他的出名作《西藏组画》埋下伏笔。16岁的陈丹青*刚毕业便成为了一名“知青”。“文革”流浪到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这段时间他感到迷茫,喜欢打架,画画,后来他说道:“那是很绝望的一个记忆,我觉得全部黑下来了......就是绝望,脑子里是空的”青年陈丹青,一股书卷气一个大都市的孩子,16年前全是大都市的记忆,16年后,他“下地插秧,手指缝渗血。”在水深火热的知青生涯中,*的快乐是,就是躺在蚊帐里读“普希金”。他*的救赎,就是艺术。“自救就是忠实自己的感觉,认真做每一件事,不要烦,不要放弃,不要敷衍。”20岁那年,陈丹青辗转又到了苏北的农村接受锻炼。后来他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天天画连环画,不用种地,让他开心至极。当年,陈丹青一口气出了《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后来,他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画革命油画,这个时期,他到了北京看*美展。一泡一整天。在极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和艰苦异常的劳动之余,他一直坚持绘画。艺术救了他。1978年,他的《维佳的操行》让他逐渐声名大噪。陈丹青的准考证1978年他考上中央美院油画研究生班。在美院,他师从15岁手握画笔,在画坛耕耘70年的靳尚谊。1980年,陈丹青二次进藏体验生活,创作了《西藏组画》。陈丹青作品《康巴汉子》《西藏组画》以高度的写实描绘出藏民的日常,颠覆了严重调教化的创作模式,画作公开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多年前埋下的种子终于发了芽,陈丹青说:“当时我觉得可以摆脱苏联的那一套画法,要像米勒、柯罗、库尔贝那样去画,画得小一点、朴素一点,法国乡村画展对我影响很大。这时,我的上海“基因”也起了作用:我少年时代的开口奶其实就是民国上海遗留的老派欧洲绘画。我也记住了库尔贝说的“画你眼睛看见的东西”。就是要无内容、无主题、无情节、无故事的一个小画面组成生活形态。”在特殊的历史年代,他还原艺术的真诚,这样的创举在当时的画坛尚属首次。《西藏组画》奠定了其在*美术里程碑式的历史性地位,被誉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之作,并扬名海内外。被公认为是*写实油画自前苏联影响转向溯源欧洲传统的转折与发轫。陈丹青作品《牧羊人》陈丹青作品《朝圣》1982年,陈丹青按耐不住对西方艺术的探究,移居纽约。但在国内如日中天的名气到了异国他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他透露过“我*天到美国,就面临一个生计问题,我必须卖画讨生活。”但是他并未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多年的知青生活,让他对于困难,毫不畏惧:“好在我是‘老油条'了,插队落户的前科,结结实实地垫着。”陈丹青作品《布达拉宫夕照》1983年6月,陈丹青的画展成为*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个个展。在这里他遇到木心。当时在国内知道木心的人寥寥无几。陈丹青却早早的了解到木心是搞工艺美术的,立刻打电话给木心,随后见面。两个人一直聊到天光既白。木心与陈丹青1989年,木心在纽约与陈丹青相识5年,亦师亦友。木心一生多舛,堪称传奇。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木心的诗,诗中有画;木心的画,未必画中有诗。木心作品陈丹青极力促成下,木心作品2006年得以出版。仅仅5年之后,2011年的冬天,木心在尚未醒来的乌镇悄然“远行”。陈丹青一直觉得,木心的作品好,要介绍给国人。陈丹青开始着手整理工作。他将当年的5册听课笔记,共85讲,逾40万字,“一字字敲下去”,历经数载,《文学回忆录》结集出版。《文学回忆录》发表后,掀起了木心热。沧海遗珠,终熠熠于世人面前。其后,陈丹青又多方奔走,四年后,木心美术馆在乌镇建成,他亲任馆长。木心美术馆木心评价陈丹青:“陈丹青有点英气,有点秀气,有点流氓气。”从后来的故事中可知,确实,这样的一位勇气可嘉的知识分子,不带点“流氓气”,也无法敢于自己独行。2000年,陈丹青重返故土。总有人问他回来干什么?他果断回答:“回国能抽烟”。实际上,这次回国,他带着振兴*绘画的责任感。一回国,就被聘请为清华教授兼博士生导师,*年招生5个入围,但外语不过关,经院长同意5人以博士访问名义招入,这时的他充满了希望,和学生写生画画,可是到了博考,5人还是因为外语考试为合格而被离校。他想不通,更让他惊讶的是在接下来的两年里,更是一个学生都招不到,不是专业水平低,而是全军覆没在“文化课”(英语和政治)考试上。他很绝望,外语跟艺术毫无关系,为何将专业前三的孩子粗暴的拒绝门外。仅仅4年后,51岁的陈丹青愤然辞职。27岁因《西藏组画》,一跃成为*画坛响当当的人物,24年后,一封措辞激烈的辞职信,使陈丹青再次成为*画坛最有脾气的艺术家。同事们对其进行劝阻,后来在访谈中,他自嘲道:“他们当然不愿意我走,少了个心直口快的傻逼。”大家笑他活了这么多年还是这么傻,社会里低个头有那么难吗?他却说:“人越老越不犯傻。青春可贵,一半是指犯傻。我真希望傻回去。”“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他辞职时很平静,媒体却风波四起。却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挞伐。一时间,陈丹青被赋予了反抗不合理的招生体制,对当今社会、文化进行广泛深刻批判的猛士形象。于是他从一位画家变成了批评家。媒体热衷于采访他,他语出惊人,锋利的像一把刀。作为社会的“边缘人”,他没有单位、没有职称、没有官衔。他成为了被消费的“媒体明星”。回国十几年,陈丹青陆续推出多部文学作品,包括《纽约琐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荒废集》等,传播甚广。陈丹青文学作品陈丹青在《鲁迅与死亡》中说:“鲁迅之所以是鲁迅,乃因他天性是个异端。”,而“异端的特质,是不苟同,是大慈悲。”他的很多文章和观点之所以振聋发聩,是一针见血地直斥人人置身其中,却熟视无睹的种种时弊。虽然常常他所揭露的不过是一些常识而已,却已令人感觉“惊世骇俗”,可见,多少暗潮汹涌在冰山之下,“我所眼见的世态比我偏激得远了。”“我是个清楚自己的言论不可能改变任何事物而索性开口说话的人。”但即使是这样,他也要长吼几声!陈丹青自画像“如若一个社会的大多数人对弊端都取旁观的姿态,那其实是自欺欺人的集体自戕——你所纵容的邪恶迟早有一天会在你的身上发生效应——其实,无所谓‘旁观'的。”有媒体说他是一个悲观的人,他的写作和发言,常常伴随着深刻的绝望和忧患意识,但是可知“粉饰”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荒诞。陈丹青曾经批判*的美术教育,如今在他看来,一切有过之无不及:“不光是艺术教学,整个都是荒谬的,包括我的批评也是荒谬的,一点用也没有,什么都不能改变。”在一个快速裂变的时代,被同化,被异化,甚至被妖魔化,都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他曾说过:“不从众,保持独立人格,坚守个人的价值观,这在*,非常难。”所幸,他的“阵地”一直在。“我为什么喜欢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但是孝顺、善良、心软。”他对自己的评价“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受过*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受了*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学历”与“成就”应是正比,不是这样的。”确实,抛开他的其他身份。他只是一个活出了一口真气的人。从50年代走来的陈丹青,在经历半个世纪的沧桑之后,依旧拥有独立的人格与魏晋风骨,不浮夸,不从众。有人说过:“我们每个人生下来都是原创,活着活着都成了盗版。”坚持独立的人格,活出原创的人生,未必是火眼金睛,世事洞明的人才能做到,《皇帝的新装》中那个讲真话的孩子就可以做到。良知犹在,不泯灭真心,请保持自己的“阵地”。
作品 画集与评论集 《退步集》 《陈丹青速写集》(天津美术出版社1992年) 《陈丹青画集》(香港中文*1995年) 《陈丹青 画册/静物》(香港科技*艺术中心1998年) 《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多馀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退步集》(广西师范*出版社,2005年) 《退步集续编》(杂文集 2007年出版) 《与陈丹青交谈》 (2007年出版专栏交谈文章结集) 《归国十年》(2011.1) 发表论文 陈丹青素描稿 《美术》、《美术研究》、《美术丛刊》、《江苏画刊》、《美术家》(香港)、《雄狮美术》(台湾)、《艺术家》(台湾)、《陈丹青谈艺录 》。 讲座课题 “曲水流觞——苏州园林的文化魅力” 文集介绍 2000年出版文集《纽约琐记》 2002年出版《陈丹青音乐笔记》 2003年出版杂文集《多余的素材》 2004年出版杂文集《退步集》 2007年出版杂文集《退步集续编》 2007年出版《与陈丹青交谈》 2009年出版杂文集《荒废集》 2011年出版《笑谈大先生》—七讲鲁迅
临摹扑克 1953年,陈丹青出生时,他的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为他取名“丹青”;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的石库门弄堂里长大,自幼喜欢画画。“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陈丹青说,“我的父亲陈兆炽,是*位引导我热爱文学、热爱艺术,教我文艺理论,最初给予我文艺立场的老师。” 陈丹青4岁那年,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又因爷爷陈砥中是黄埔军校学员,所以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陈丹青难过得整天没说过一句话。父亲宽慰他说,没有画册临摹,可以到公园、马路去画。后来有一天,父亲捡到一张扑克牌,背面是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拿回家送给了陈丹青临摹,他竟然画得栩栩如生。 初学油画 陈丹青14岁那年,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大的铁皮或墙面上画,两年画了120多张毛主席像。*规模的是在上海郊外靠东海的地方,叫吴泾化工厂,居然也请陈丹青去画,与两个工人画家爬上五六米高的大铁皮画毛主席像。陈丹青白天画像,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 陈丹青*幅涂抹的“油画”,是用别人送给他的颜料临摹列维坦的风景画,画在涂了上海叫做“鱼皮胶”的小纸板上。画完后大为得意,立刻举起来,朝着电灯泡欣赏油画的反光,可是毫无光亮,后来才知道那是水粉色。因为很多抄家物资流到上海,使陈丹青有机会临摹到欧洲的油画资料。当他*次看到世界美术史图册时,激动不已。这些都为他以后画《西藏组画》埋下伏笔。
《陈丹青速写集》(天津美术出版社1992年) 《陈丹青画集》(香港中文*1995年) 《陈丹青 画册/静物》(香港科技*艺术中心1998年) 《纽约琐记》上下集(吉林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年) 《陈丹青音乐笔记》(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年) 《多馀的素材》(山东画报出版社,2003年) 《陈丹青1968-1999素描油画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 《退步集》(广西师范*出版社,2005年) 《退步集续编》(杂文集 2007年出版) 《与陈丹青交谈》 (2007年出版专栏交谈文章结集)
陈丹青说:“我哀求大家,看一幅画千万不要在乎懂不懂,你看这满墙的锦绣繁华,我什么都不想懂。”绘画为渴望超越生活之上的人提供了另一种观看生活的方式。“美”这个字眼太难以捕捉了,用意境和遐想、色彩的明灭、局部与全局、视角或虚实、感官的刺激等等来描摹绘画艺术带给我们的震撼似乎更为恰当,也更为狭隘。我以为艺术该是这样的:矿工的脸看完我直接傻掉了,是心灵悸动的那种感觉,没了,这就是艺术。陈丹青,1953年生于上海,后高考入央美开始他*油画的巅峰史,但旅居海外回国后凭着知行合一,他成为专职时评的热点人物。当代*影响力的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1970年—1978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1980年以《西藏组画》轰动中外艺术界,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绘画之余,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
“每次看到这种*式的素描,我就想死,我觉得我宁可一辈子不画。”——陈丹青陈丹青自画像在*,凡学画者必学素描,这种素描黑乎乎脏兮兮(你懂的)。可称为:*式素描。经历代大师导师画师专家教授的不懈努力,*式素描已经延绵半个多世纪,而且还将继续延绵下去。这种素描能有如此坚韧不拔之生命力的*原因,是整整好几代*美术家和美术教育家,除了这种黑乎乎脏兮兮,也不会画别的。从中央美院*美院到各地美院和师范院校乃至综合院校中的美术专业,都是这种*式素描的拥堵堆积泛滥成灾之地。那么,这种东西从哪来?到哪去?有啥用?一:从全世界看,素描,只有一个起源,是欧洲文艺复兴。欧洲素描传统,有两个主要特点:一个是以线为主。左图是素描习作,右图是完成的油画作品。作者是拉斐尔。素描侧重线条,油画调整明暗,可看得很清楚。伦勃朗,是明暗光影大师。但他的素描,是以线为主的。另一个是短期作业。这是德加的素描,在*,会被称为速写。这是德拉克洛瓦的素描,在*,也会被称为速写。二:为什么*式素描没有欧洲传统素描的基本特征?不是说*的素描也是向西方学来的吗?这就好比,有洋人来*学国画。*能跟齐白石学,实在不行,潘天寿也凑合。你不去找齐,也不求潘,而是费劲巴拉的跟某乡镇画院大师学了好几年,学完后,你回到西方,愣说自己是*画专家。你说,这是乡镇大师的问题?还是你的问题?绝大部分*美术留学的前辈,无论留法留日或留其他地方,差不多都是这种情况。所以,至今鲜有人能报出其留学时跟随过的真正西方艺术大师的名号。个别能报出洋导师名字的,也多是因缺乏创新而名不见经传的派画家。正是因为前边的人没学明白,所以上世纪90年代后,有两所国内美术请几个老外来传授油画制作技术。洋师傅收费不菲的课程,只是教*学生们怎么做画布,怎么打底子,怎么调制颜料。这难道不是油画最初级课程吗?想想吧,*美术家从去西方学习油画开始,到走进这油画*课堂,用时将近100年。三:民国画家留学没见到真佛,那新*画家学苏联总算取得真经了吧?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随着政治上一边倒的*政策,美术界派大量留学生去苏联学美术,请苏联专家来华教授绘画,照搬苏联美术学校中的素描基础教程,接受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艺术创作原则,等等。如那个有名的马克西莫夫学习班,就很培养出几位后来在*美术界炙手可热的人物。苏联美术教育中的素描教学套路,也理所当然地成为*美术基础教育的效法样板。从学习和接受苏联美术的角度看,新*美术家们是既拜了真佛也取了真经。但问题是:你拜的什么佛?取的什么经?成为苏联之前的俄罗斯,本来有很多佛。挑大的说有康定斯基、夏加尔、马列维奇等人,巡回展览画派也是其中一尊大佛。但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把巡回画派之外的其他佛都给吓跑或吓死了,只留下巡回画派这*的佛,让一切社会主义*的画家们供奉瞻仰。这是康定斯基1917年的作品。三岁小孩都知道,就这作品,不能为苏维埃社会主义政权所用。这是夏加尔1918年的作品。时值苏维埃政权建立的第二年,*层面上是战争贫困和死亡,你这里只画男欢女爱这一套,怎么能被无产阶级政权所待见。这是现代艺术名作:白上白。1918年。作者是马列维奇,他在白画布上用线画了个倾斜的方框,这东西怎么能让新兴的苏维埃政权接受?但他没有离开苏联,后来默默无闻的死去。所以,不论新*派出多少人去苏联学美术,去的人有怎样高的天赋与才能,他们也只能见到这*的佛。那么,这个对*影响巨大的巡回画派又是一尊什么样的佛呢?巡回画派是19世纪下半期兴起的俄罗斯民族画派和本土画派。也就是说,它有极强的民族属性。那俄罗斯民族有什么主要属性呢?我看其*特点,是:实在。这是一种又结实又繁琐笨重的画法。苏联艺术教育当局将其固化为一种国立素描基础教学体系,并由此影响到*。契斯恰科夫的素描教学与欧洲古典素描传统正好相反,它排斥线条,主张调子造型,因此只能长期作业,无法快速完成。一般说,纯用调子造型这种事,作为特殊艺术风格,当然是可以的(如修拉素描)。但用它来教学,就不是一般的笨,而是太笨了。这是修拉的素描,全是调子,几乎没有线。他这是玩风格,不是为基础造型训练。画个立方体,用线,几分钟,可以完事,纯用调子,至少,要好几个小时,因为你要一点一点用调子把形体转折衬托出来。依我孤陋所见,在全世界范围内,除了契斯恰科夫和他在*的追随者,还很少有人这么画素描。对*画家来说,学这种素描还有个更深层的文化冲突:即此种画法与本民族文化传统差距太大。因此,有一个常见现象:从非苏联*留学回来的人,很多人,后来,成为很好的国画家(徐悲鸿林风眠吴冠中吴作人等)。而留苏学美术的人,后来能画出比较像样的*画的,寥寥无几。林风眠留学法国,回国后虽常被折腾,但依然将*媒材与西方艺术手法结合起来,创造出独特的个人风格。吴作人留学法国和比利时,晚年创作*画也取得可喜成就。四:民国时,没找到真佛。新*,请来个不适用的真佛。这是20世纪*向西方学习美术的上下篇。尤其是下篇中对苏联美术的引进,从根本上,断送了*美术成长进步的可能性。这是因为,大规模学习苏联艺术这件事本身,不是艺术规律使然,而是服从*政治需要的结果。康定斯基那套,没法与社会主义有关系。夏加尔那套,也很难成为社会鼓动的工具。所以,是*20世纪大历史,选择了徐悲鸿写实艺术,选择了苏式素描教学体系,进而推动*式艺术和*式素描登上历史舞台。因为只有这种画法,才能让艺术成为传达某种社会舆论或道德训诫的有效载体。这正是一切社会主义*都尊奉写实主义艺术的政策出发点。于是,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在*各种美术院校课堂上和校外美术培训教育中,有那么多人,花费那么多时间,投身于这种黑乎乎脏兮兮的奇妙事业中。到现在,不知不觉已经画了60多年,已经画了好几代人。然而,到这里,这个悲催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由于延绵持续长达半个多世纪,最初由于政治原因而引进的苏式素描基础教学方法,经由*历代素描家的模仿和不自觉改造,早已在不知不觉中被*化了。这个*化的结果,是更加愚笨和草率,更加含糊其辞和莫名其妙。它已经成了名副其实的“*式素描”。这种*式素描,又与当下行政意义上的艺术教育管理体制与经济意义上的艺术基础教育产业链有惊人的契合性。也就是说,这种早已成为各美院基础教学看家本领的黑乎乎和脏兮兮,也同时是各美院招录学生时最重要的价值评判准则。想进美院读书吗?那你必须要学黑乎乎脏兮兮这一套。那谁来教黑乎乎脏兮兮呢?只有美院老师和学生才有资格有能力教这个。因此在*大陆地区,从国际大都市到偏僻小乡镇,从资深艺术家到潦倒教书匠,或民营,或个体,或托管于,或集资于民间,到处可见以贩卖黑乎乎脏兮兮为主要内容的艺术基础教学机构(简称:美术高考班)的存在。考美院要先花钱学黑乎乎,考上美院继续花钱学黑乎乎,美院毕业后为赚钱还要让没有黑乎乎的人去学黑乎乎。如此循环往复,教学相毁,越教越毁,毁而不厌,毁人不倦。*的美术教育巨型产业链由此形成。该产业链不但有助于解决美术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还能为发现自己文化课不好而急需选择新的考学方向的中学生提供升学机会,也能使从事此行业的专职教师迅速摆脱贫困进入小康或中康阶层,也能间接起到对*式素描的普及推广作用。一举而数得,正是功德无量。五:凡事皆有因。回首这历程,惟有叹息:时也,运也,命也,傻瓜也。在20世纪粉磨登场的*式素描,曾为建设政治*效忠尽力。在21世纪发扬光大的*式素描,也会为建设经济社会增光添彩。陈丹青《西藏组画》与背后的超多速写转自 沃德利成书画院 策划:李娜
以上都是我为大家细心准备参考的,希望对你们有所帮助。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上海湖畔艺术设计教研院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15757356768
学员评价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