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感是整个儿童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对学前期儿童尤为重要。这里所谓的安全感,不仅包括对生理安全的体验,也包括对心理安全的体验。安全,涉及人身安全、活动安全、危险性、威胁与惩罚、尊重、依赖、信任等方面。那么,孩子安全感如何建立呢?
1. 安全感有利于学前儿童形成积极的认知探究倾向
人都有认知内驱力,婴幼儿的认知内驱力表现得尤为强烈,婴幼儿总是不知疲倦地探索自己周围的环境,对任何事情都要亲自去尝试和操作。这种好奇好问好动的倾向是极其宝贵的认知品质。这种认知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与儿童的安全感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它一般是在儿童有安全感或者没有意识到危险和威胁的情况下产生的,也是在这种情况下得到巩固的;反之,如果儿童意识到了危险和威胁,那么他往往就不敢去探究,也可能停止正在进行的探究,使其认知需要得不到满足。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雷诺所做的实验也说明了这一点。实验对象是一个叫艾伯特的11个月的男孩。起初玩白鼠时,他一点也不怕。后来,实验者就在孩子玩白鼠的同时敲打钢棒,发出猛烈的响声。几次以后,这个孩子只要一看到白鼠,即使没有响声伴随,也表现出极度的害怕,以后甚至还害怕与老鼠类似的物体,更不用说抚摸和认识这些动物了。由此可见,给儿童创造一个安全轻松的认知环境是培养其积极的认知探究倾向的重要条件。
2. 安全感是学前儿童乐于交往、与人建立积极情感关系的保证
安全感是人与人进行交往、建立信任关系的前提。一般而言,当儿童拥有了安全感,他就敢接近别人,与人交往,并建立信任关系,从中体验到交往的快乐,而这会进一步增强儿童与人交往的意愿,提高他社交的能力;反之,如果儿童对人缺乏安全感,那么他就不敢或不愿与别人进行交往。从另外一种情况看,假如在与别人进行交往的过程中,儿童的安全感遭到了破坏,那么,他的社交意愿也会遭到阻抑。
3. 安全感决定儿童对群体的归属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需要层次论中指出,当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满足后,人就会产生归属的需要。显然,婴幼儿也有这种需要,而且,他们由于身体弱小,缺乏足够的应付环境的能力,因而其归属需要往往显得更为强烈,他们需要归属于一个或几个群体。在群体中,他与其他人共同活动,一起娱乐,认识自己,也认识别人;体验别人的关爱,也关爱别人。通过群体归属感的满足,儿童的心理得到了发展。但是儿童是否愿意归属于某个群体,在群体中他的归属需要是否能得到切实充分的满足,这主要取决于儿童能否在群体中体验到安全感。如果儿童在群体中感受到安全、稳定、有秩序、民主,受到尊重和关心,免受惊吓、威胁和惩罚,那么,他往往就会乐于参与群体生活;反之,则容易逃避群体,拒绝参与群体活动,甚至封闭自己。如果儿童总是把自己封闭在群体之外,那么这对其心理的正常发展是非常不利的。正如马斯洛所说:“对于像安全、爱这样的需要来说,……它们是可以满足的,它们的满足的确会滋生健康,它们的挫折的确会导致疾病。”
4. 安全感会影响儿童的价值评价体系
人既是自然实体,也是社会实体。从出生*天起,人就开始了其社会化的历程。在这个过程中,在需要的基础上,人逐渐有了自己的兴趣、爱好、动机,养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形成了自己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等价值体系。很显然,价值体系的形成是个人经验的结果。一个人是否拥有安全感,是否体验到足够的安全感,对其行为方式和价值体系的形成会产生重要影响。来自民主和爱的家庭的儿童较之来自充满冲突和暴力家庭的儿童,往往更有安全感更自信更乐观,对同样一件事,两者往往有不同的看法和体验。因此,儿童的安全感对其人格的健全发展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天才领路者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