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领路者

总算理解如何掌控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发布时间: 2019-09-23 21:11:57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可见培养阅读能力是极其重要的。那么如何掌控*语文阅读教学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如何掌控*语文阅读教学  

如何掌控*语文阅读教学

 

一、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长期以来,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为了赶时间或省心省事,常常无视学生的自主性。老师拿着教学参考资料,根据作品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分段分层,概括段落大意和主题思想,分析作品的写作特色,一路介绍下来,只是生硬地肢解了作品。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接受的是老师对作品的解读,而不是学生对作品的自主阅读。实际上,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放手让学生做力所能及的自主学习。如学生学会拼音这个识字工具后,就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借助课文注音把书读通读顺。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应该是点拨、启发、激励学生,重点把更多的时间让给学生阅读、理解、品味、感悟。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基本要求:以教材为媒体,实现老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自主性,就是对这一理念的落实。  

二、培养学生阅读习惯  

阅读习惯的好坏对于学生的阅读效果非常重要。如果不培养学生养成自觉、专心地思考习惯,阅读就会毫无效果。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时不要一心多用,要静下心来阅读文章;然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提出问题,以达到理解文章的目的;*,还要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与作者产生共鸣。当然,阅读还要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动笔的方法有很多,可以摘抄优美的词句、段落,也可以在文章中作出记号和批语,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写读后感。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会让阅读教学更加省力、高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学生一旦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把读书看成是一大乐事,就会释放巨大的潜能,觉得越读越有兴趣,越读越想读。有了这样的日积月累,何愁语文知识不丰富,语文阅读能力不提高。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引起学生强烈的阅读兴趣呢?我认为要在阅读前、教学中和教学后三个阶段下功夫。阅读教学前,教师要调动学生的已知对课文内容进行预测、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着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些什么?或读读课题,猜一猜课文会怎么写?当学生带着一种强烈的疑问进入阅读,其效果必然是*的。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围绕文本中心意图,不断提出疑问或话题,使学生不断产生阅读愿望。当学生怀着某种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而进入阅读活动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充满着阅读的期待、思索和探索,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阅读成为学生轻松愉快自主建构的过程。阅读教学结束后,教师要根据所学内容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相关内容的兴趣,将学生阅读的视野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浓厚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四、在阅读中发展  

学生掌握了几种具体方法不等于学会了阅读,学会阅读的核心是学生将具体的方法整合内化,成为系统的、较完整的、灵活的认知策略。这种整合内化的过程需要教师长期艰苦地工作,需要教师从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抓起,有计划、有意识、有序列地进行持之以恒的训练。学法本身具有一定的序列性,它随着年级的增长由低到高,由浅入深,螺旋上升。因此我们要注意明确大纲对不同年级的阅读要求,通过调查了解和认真研究各年级学生的“已有基础”,总结出学生以往所掌握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站在已有的基础上“自己跳起来”够一够,在教师的点拨下迈出新步,在教师的序列指导下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阅读方法。  

五、在阅读中感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抓住典型范例进行示范。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要孕育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便于从教师的示范中领悟学法、总结学法。  

由于学法指导效果还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学法指导时仅教给学生掌握一套科学的学习方法还不够,还应注意以下两点:*,学法指导要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步进行,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必要条件。第二,要重视学习品格的培养,即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造精神,以及克服困难、奋发向上的精神,这是学法指导取得成效的保证。  

*语文阅读教学体会  

一、让学生爱上阅读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方法很多,在教学实践中感觉效果较好的有以下几种: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父亲和鸟》一课时,我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9课《父亲和鸟》,但奇怪的是课文中'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却说林子里有不少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探个究竟。  

此外,还可以利用追问、反诘、幽默等手法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  

2.借助多媒体  

如在执教《清澈的湖水》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湖面的美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美丽的湖水风光,不禁"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这里的风景美吗?想不想去走走,看看?"学生被这美丽的风景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湖面的美,山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课文动画,让学生细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湖水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着声音流淌出来。  

3.表演读、赛读  

好动、好胜心强使得表演读和赛读成为了*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  

二、合理利用阅读时间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在*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己去读书并有所获。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校一位老师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也就是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四、充分利用学导式教学法  

这种教法的特点是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学"上,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提高独立阅读的能力。其教学基本结构是"自学--解疑--精讲--演练"。让学生在读读、议议、讲讲、练练的学习实践中学懂课文内容,并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例如,用此法教学《落花生》(第11册)一课,*步初读课文,要求学生围绕课后作业*题默读课文,复述课文大意。第二步细读课文,提出以下自学提纲思考讨论:①这篇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简略?(种花生、收花生)②哪些地方写得详细?文章的重点是什么?(过收获节、议花生)③父亲的话中包含了哪两层意思?④花生的哪一点是最可贵的?⑤父亲所说的花生像生活中的哪一种人?桃子、石榴、苹果又像哪一种人?  

⑥父亲是用什么方法来说明做人的道理的?第三步围绕重点精记,教师做提示点拨:①父亲作了几次议论?(*次用花生和桃子、石榴、苹果作比较;第二次由花生的特点引申说明做人的道理。)②作者借花生的特点象征什么?(象征谦虚朴实、不计名利,不炫耀自己,乐于奉献的人。)③联系实际举例说说生活中"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第四步练习巩固:①完成课后作业;②选择一篇重点突出,主次分明的短文,要求学生阅读后说说它的主要内容。  

*中段语文阅读教学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学生只要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对他们来说就不是负担,而是执着的追求。从小培养兴趣,将使学生终身受益不尽。*语文教材里,记叙文和文学作品占了大部分,这些课文写人、记事、绘景、状物,内容具体,形象生动。  

二、扩*生阅读量,夯实文学基础  

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要求学生看一些课外读物,组织安排一些文学业余活动,让各年级的*生,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逐渐提高他们的阅读总量。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看一些童话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例如《西游记》、《封神榜》、《安徒生童话集》、《伊索寓言》等,是*的阅读素材。到了*,让学生逐步接触一些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郭沫若、巴金等文学大师的短篇文章,并在班级中开展一些相应的文学活动,如叙述故事情节、谈感受、讨论交流等,加强学生对内容的记忆。  

高年级的学生,让其慢慢接触一些*现代和古代的文学名著以及外国文学经典名著,为以后学生持续阅读打好基础。我们让学生阅读的目的,在于让其汲取更多的文学养分,而不是去增加学生学习以外的负担,为此,我们必须得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质与量。(1)要求学生有目的、有选择地读书。(2)让学生从开始读书便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在平时阅读中将自己认为精彩的句子,优美的修辞,好的用词等摘录下来,空闲时可以拿出来琢磨琢磨,以加深记忆,循序渐进,阅读中积累一些原始的东西。引导学生写写读书笔记、心得体会等,加强对内容的理解,也可以帮助学生恢复记忆。  

三、奠定坚实的阅读基石——重视字、词、句的训练  

我们应该为阅读打好基础,也就是加强字词句的训练,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其中的利害。字词句是文章之根,也是阅读之本,要是一个学生连起码的字词句关都不能通过,怎么可以打开阅读的大门呢?字、词、句又好像小孩子手中的积木,不认识一个个的零件又怎么能把积木组装好呢?我们不可以“忘本教学”,就好像“空中阁楼”一样危险。那么如何进行字、词、句教学为阅读服务呢?  

1、联系上下文和生活进行词句教学。词句如果离开了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则很难弄清它的准确含义。在阅读教学中,就要联系它所处的语言环境,联系上下文,进行挖掘、体味和揣摩,深入理解词句含义。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其感悟就不一样,这就为个性化阅读留出了广阔的空间。因此,在教学时有意识地为学生预留时空,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体味、思考……学生才能通过词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读出他人未曾有过的感悟和结论。  

2、利用比较法进行词句教学。有比较才有鉴别。叶圣陶的《语文教育二十韵》所说:“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有在品味和咀嚼中,学生才能通过语言文字来触摸作者的灵魂,感悟文字的精彩,语文教学才不会变得空洞、说教。  

3、针对语句特点进行教学。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字义的教学也很重要,这就需要把汉字放在词的位置上进行理解,做到字不离词,让学生用所学的汉字组词或组成短语,在完成读、认、写的同时能真正理解和学会运用。句不离篇也就是需要结合全段或全篇来理解,才能正确把握句子的意思增强语感,利于培养学生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四、适时地引导学生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的要求。由于*生的阅读经历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能直接将抽象的学习方法硬塞给学生,要他们去背;更不是以让学生学会读书为借口而放任自流。  

我认为应根据教材特点,抓住训练时机,巧设思维情境,渗透学法指导,让学生主动而又生动活泼地学习,积极发挥名副其实的主体作用,使“教材”变成学生学习知识的“柱子”,和同学们在实践探索中领悟学习方法。阅读教学善于引导学生捕捉质疑点,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个“点子”就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知识点和语言文字的训练点等,同时还要指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和途径。首先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眼发问。在理解“飞夺泸定桥”一课的题目时,学生抓住“飞”与“夺”这两个字开展充分的讨论,充分开发自己的思维空间,分析“飞”、“夺”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提示了课文的中心。  

*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一、从读看开始  

*生在开始阅读时,由于识字量不大,要借助图画来阅读。我们低年级的教材都是图文并茂的。在教学中,要借助书中的插图来帮助学生阅读。有时还要借助一些动画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如在教学《植物妈妈有办法》一文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书中的插图,看后大致文中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植物妈妈,他们都有些什么办法来传播种子。然后播放动画,再现生活中的情境,让学生视听结合,感受植物妈妈传播种子的神奇。“你看,风阿姨一吹,蒲公英妈妈的孩子就飞起来了,飞得远远的,然后生根发芽。”形象的再现,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让学生去读文章,学生乐在其中,学起来兴致也高,学的效果也很好。  

二、引导读中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在读书时,要强调学生思考,读书不思考犹如念经一样,有口无心。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在读中思,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如在教学《快乐的小燕子》时,读小燕子飞行的句子:“身子像个小黑点攒下来,掠过明镜般的水面,又轻身一跃,射入云中。”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描写把小燕子动作的词点出来,然后想想,你从中体会到什么。在读中思考体会小燕子的身轻、灵活、飞行速度快等特点。这样边读边思考,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与文本对话。  

三、引导读与说的有机结合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规范学生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说的态度和语言习惯。”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引导学生读与说的有机结合。如在教学《绿手指》一文后,通过读文理解,知道老奶奶培育金盏花的执着与坚强,通过她的努力培育出了专家都培育不出来的纯白的金盏花,老奶奶还能培育出黑色的金盏花吗?引导学生议一议,让学生充分谈自己的想法,预料一下结果,让学生在交流中升华对老奶奶的执着的敬佩和仰慕,从而向老奶奶学习,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  

四、引导读后演  

学生在阅读一个好的文本后,如果能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使其突出重点和特点。如在教学《守株待兔》寓言故事后,我和学生一起排练了话剧,引导学生对照课文,自编、自演故事情节,在表演中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寓言所蕴含的教育意义。学生对文本的印象深刻了,把语言文字的学习当成了一件乐事,在演中生成、体验,在读中感悟、升华。  

五、读写结合,以读促写  

“读”与“写”是两个重要的语文能力,特别突出地体现着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写离不开读,读为写打基础。让学生在读文本后模仿、延伸写作,让学生的习作有一定的提高。  

如在读了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之后,让学生模仿写我们美丽的校园,写美丽的家乡,也像描写小兴安岭的春夏秋冬四季一样来描写校园、家乡……这样的仿写对学生的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的写作思路清晰。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天才领路者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2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85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