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领路者

终于明白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发布时间: 2019-10-26 18:24:25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对于语文教学课堂来说,既要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又要转变学生学的方式。培养和形成“自主、合作、探究”的一种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改革又是新课程课标实施的关键,今天,朴新小编给大家介绍有效的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对策一  

一、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追求真感受  

语文学习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对文本的理解是多元的,阅读教学中应尊重学生个人的感受与独特的体验。如在《夹竹桃》一文中,“韧性”是夹竹桃的魅力之一,如何让学生真切的感悟而不是肤浅的接受呢?教者通过设问“‘韧性’体现在夹竹桃身上该如何理解呢”,让学生默读思考,从多个角度进行了感悟。于是学生从“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无日不迎风吐艳”读出了“坚强”;从“一朵花败了,又开出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体会出了“生命力顽强”;从“然而”悟出了“与众不同”;从“悄悄地一声不响”读出了“韧性”就是默默无闻地奉献……从而,感受到“韧性”就是坚强,就是默默地奉献,就是坚持不懈……教师便鼓励大家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受告诉同桌。再来听此时的朗读,已不再是千篇一律,而是涌动着灵气与个性。感悟语言是一种个性化的语言感受,由于学生知识背景、生活经历、情感气质等多方面的差异,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自然也就有了区别。因此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感悟,发掘学生的灵气,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具有个性化的理解与真实感受。

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以人为本

二、开发人文因素――交流真情感  

语文课本里的文章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于人文精神,是人文素养长效的营养剂。因此,在语文课中,教者要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实现心灵的沟通、思想的碰撞、情操的陶冶。富有诗意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联想。学生们开始了与文本的对话,与他人的心灵的交流。有的想起了默默无闻的工作在大街小巷的徐虎;有的想起了每日迎着朝阳美化世界的清洁工;有的想起了以前学过的天游峰的扫路人;还有的想起了今年战斗在非典*线的白衣战士;也有人说起了学校传达室看门的老爷爷……  

三、运用激情的语言――实现真体验  

课堂中,教师与文本融为一体的语言,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了一个诗意的环境,学生们在这个处处散发着人文气息的氛围里,进行着真实而精彩的体验。如《夹竹桃》一课的导入部分“麻烦哪位把大家带入作者家的美丽小院”,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情境;读完全文,教者通过“我们看此时的夹竹桃,它已不再平凡,它的片片绿叶流淌着缕缕诗情,它的朵朵鲜花包蕴着点点浪漫”这一段充满激情的话语,又欣赏了一首歌咏夹竹桃的古诗,激发学生放飞诗情,体验诗情,还语文教育人文性。于是像“白色的夹竹桃像一朵朵小雪花,正在飘落;红色的夹竹桃像一簇簇火苗,正在跳动。白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向白云妹妹的房间,红色的夹竹桃带领我走进太阳公公的宫殿”之类的美文从学生的笔下流淌出来,学生们也在创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成功的滋味。教师在课堂上的即兴妙评也为课堂增添了情趣。富有人文性的语言,使学生们真实的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受到了润物细无声的熏陶与感染。  

语文教学对策二  

学中就应渗透“人性”化的教育理念。一堂语文课仅强调课文中的生字怎么读?这个词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理解?这篇作文怎么写?只顾语文知识的传授,而忽略语文教学育人的功能,这是语文教学的弊端。因此,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地利用教材,联系课文中塑造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充满生机的课堂教学中来,老师及时地把握学生情感的需要,个性的张扬。在许多农村学校,有不少留守学生,父母的关爱已经成为他们的回忆,这就需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联系学校特点,课文内容,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唤醒他们的人性。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语文教学应该是一种愉悦的生活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宽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不必强逼学生按照一个模式,一种要求去学习,而应该结合其个性特点,使其个性得以发展,学生也有“不亦乐乎”之感。做到这一点,让师生在一种相互理解、尊重、谅解、和谐的气氛中都体验到一种幸福感和自豪感,让语文教学充满生机。这是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现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人的成长与发展是有差异的,教师面临的是参差不齐、理解不一的一群学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见解,以一种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每一个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激活他们的内驱力,使其成为学习的主人。比如,在《木兰诗》的教学中,有学生就提出“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是错误的。教师应立即请其谈谈理由,而不是纠正或打击。允许学生在教师提出的问题中创新思维和求异思维,可以给学生以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空间,打开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同时,不同的意见和解决方案,也可以提高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找出它们的异同之处,加以分析、比较,得出更符合自己个性的答案来。  

德育教育应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体现语文*的“人文性”。语文课堂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育人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教师要关注和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道德发展,使其思想更加健康,品质更加高尚,“文以载道”,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语文,其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对学生的情感熏陶,人格塑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课堂,也是实施德育教育的重要场所。比如“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这些作家的优秀品质和伟大人格,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到学生思想意识中,成为他们效仿的楷模,学生自然会肃然起敬,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风尚,促成他们优秀品格的形成。语文教师在让学生*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也是让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过程。  

语文教学对策三  

一、注重语文教学的生命底色  

语文源于生活,它来自于生命的自觉,需要用生命去融汇,用生命去追寻。我们的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了解阅读与写作是人生命的一种存在状态,是人生的必需,而不应该仅仅从应试的层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寻找生命存在的意义并关照自身;让阅读和写作注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语文教学注重生命底色,不仅让语文植根于学生的生命中,还应植根于教师的生命中。教学要体现教师的人生目标、教学理想和治学态度,而不是简单地完成一堂课的教学。教师只有把语文教学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学生的生命体验。实践告诉我们,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阅读、写作能力的培养而忽视学生生命体验的语文教学,是枯瘦的、苍白无力的教学,这种教学由于与学生的生命无关而形存而韵失。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理所当然,作为肩负文学教育重任的语文*首先应是一门语言的*。语言是―种客观存在,不能把对语言的理解作为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重要的不是对语言的理解,而是对语言的感知、把握与运用。语言具有指向事物的功能,它可以引导学生去感知想象中的事物(即意象),进而进行情感体验。特别是对于汉语言来说,“―个汉字一个故事,一个汉字一种情态,一个汉字一个世界”,它可以给学生留下广阔的思维、想象空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注重通过引导学生对语言的品味,进行情感体验。这就要求教师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给学生一片天。―位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当他与朋友在餐桌上聊天时,他有意识地将桌上的一件件的餐具往朋友那边移动,结果本来谈得很热烈的朋友开始变得心神不定,*终于提出抗议,说他感到了某种压力。由此,心理学家得出结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精神领地。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教师是主角,他们处处“呵护”学生――满堂灌、“体贴”学生――满堂问、“关爱”学生――满堂说(学生说)。当然,这种行为绝无恶意,但却忽视了在自己“善良”的同时,忘记给学生“保留一点心灵的空间”。教师在“灌”“问”的同时,还要给学生领悟、思考的空间,因为学生只有有了属于自己的“精神领地”,才能在语文学习中进行情感体验。  

其次,以情激情。语文教学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非常重要。实施教学之初,教师要以情激情,师生互动,以此达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沟通,进而使学生真正走进作者所创设的精神世界,进行独特的情感体验。这首先要求教师首先走进文本,与作品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以此准确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共同体验。例如,曹禺先生的《雷雨》在刻画周朴园时,多次使用了“哦”字,不同的“哦”体现了人物不同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可以亲自扮演周朴园,用不同的表情来表现“哦”,以此激发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走进周朴园的内心世界,通过真切的情感体验,了解这一人物的性格特点,准确体会“哦"字的内涵。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天才领路者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85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