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育婴师职业证考试地点公布
面议发布时间: 2019-10-30 12:31:30
电视新闻区别于其它媒介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声画并茂。人们现在都习惯说“看电视”,但在看的同时,谁也不会忽略听。因为声音同样是电视新闻传达信息、表现主题的重要元素。因此,在拍摄电视节目时拍摄画面的同时,必须要录制好同期声。 下面是电视节目同期声运用技巧,一起来了解下吧:
【电视节目同期声运用技巧】
1、电视节目同期声运用技巧及其重要性
同期声,即为现场声,其是录自于现实生活当中,来自于人和自然发出的声音。其中包括人说话的声音、人在自然环境中行为的声音以及自然界出现的各种声音。电视节目中的同期声是记者在判断中进行现场判断、记录的重点之一[1]。例如,就简单的现场采访录制情况来说,记者对采访人物提出的问题一定要恰到好处,巧妙的提问不会让被采访对象出现尴尬或厌恶的情况,而是可以让被采访对象自然而然的说出记者所想要获知的答案与事情。因此可以看出,记者提出问题的技巧不单单是记者职业素养的体现,同时也是节目制作过程中电视同期声运用成果的关键。可以说,掌握电视节目同期声运用技巧能够增强电视节目的吸引力,让电视节目更具亲和力,以吸引更多的观众。
2、电视节目同期声运用技巧
2.1 电视节目同期声运用方法
*,要让电视节目同期声成为节目中不可或缺的*,同期声与电视画面、解说词之间要相互紧密配合,相互衬托、相互补充,力求围绕着节目主题与解说词、画面协调共处,使得同期声成为节目的有机构成部分[2]。
第二,要赋予电视同期声足够的信息与价值。电视同期声运用的意义就在于记者采访录制同期声所包含信息价值的大小,因此记者在采录同期声的过程中要尽量引导被采访对象自然而然地、重点地、深刻地谈到关键点上。
第三,电视同期声要生动、形象,有吸引力。要达到这一要求就需要记者深入实际,落到基层,前往现场,多多采访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背景的人群,将群众的原生态语言收录,以营造亲切、形象、真实的氛围。
第四,电视同期声需要拥有典型性。记者采访的被采访对象要有代表性,谈话的内容要有普遍性,能够吸引观众,让观众产生共鸣。
第五,电视节目同期声要自然和谐。记者在采访前必须要充分的准备,与被采访者进行深入的沟通交流,营造轻松核心的环境,给予被采访对象*的空间,让被采访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说,从而获得灵活、丰富的同期声,体现出节目的客观性与个性。
2.2 电视节目同期声运用技巧
1)取材要得体。
取材得体是节目同期声运用的关键,也是首要的一环。这就要求记者、主持人必须有深厚的新闻功底和广博的社会知识。在进入实际采访前,必须对所要做的节目在心中理出一个框架来,当然,提前把文字稿写出来更好。哪里需要同期声,哪里不需要同期声,需要什么内容的同期声,心里有了底,采访时就不会盲目的发问,以免搞出一些笑话来。记者、主持人提问题插话不要盲目,要动脑子,要讲学问,讲技巧。此外,要想得到满意的同期声素材,还要注意采访对象的年龄、身份、性格等差异,如果是善于言谈的,可以开门见山地去发问,如果是不善于言谈的、怯场的,就需要记者、主持人去引导。
我们不妨先跟他(她)聊一个无关的话题,直至把他(她)的话匣子打开,等他(她)跟你的距离拉近了,再逐渐引向正题,这样采到的东西才是有真情的。有一年本人在一偏远乡村采访一老汉十五年如一日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的事,这个老汉淳厚朴实,老实的连话都说不出来,给采访造成了很大难度。直接发问他说不出来,于是我们又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给他喝点酒壮壮胆,可喝了一点酒又醉了,我们又给他喝茶解酒,折腾了一个上午,一点想要的东西都没有采访到。
由于不能放弃节目采访,*决定中午在他家吃饭,套近乎拉家常,直至使他在心理上放松了,最终在饭桌上完成了一次成功的采访。在节目同期声取材中,摄像记者时刻保持高度的警惕性也是很有必要的。在素材带够用的情况下,采访中一般不能关机。记者在采访时就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跟采访对象东扯西扯录了半天,对过程比较满意,可在关机的一刹那,采访对象突然冒出的一句最满意的话没有录到,就很遗憾。
节目同期声最忌讳的是采访对象的“背”“念”。有些记者为了讨好采访对象,把所要采访的内容给他(她)写出来,让其背出来或者把字写大点放在镜头面前让其念下来,让人一听就知道不是掏心窝子的话,语气腔调都不对,对节目也产生了不好的影响。当然有些时候也是被迫无奈,尤其是采访一些领导,有的要求记者或秘书给其写出来,然后他(她)再念出来或背出来。这时记者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想法变被动为主动,录制一遍、两遍,直至把他(她)的心态、语气调和到满意时再收场,坚决杜绝生硬、呆板的同期声出现[3]。
2)选材要得当。
这主要是后期编辑的责任,采访记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积极配合。编辑要根据整体节目的策划,安排好哪里需要播音员解说,哪里用同期声,用哪段*感情、*形态的话有力度有感染力,一定要选好用好。记者辛辛苦苦采访到的同期声素材一大堆,如果编辑怕麻烦,敬业心不强,随便选上一段便了事,那就等于浪费了记者的一片心力,后期做出来的节目也不会好到哪里去。
【电视节目中的同期声如何运用】
1、同期声是电视画面补充和完整
同期声主要包括现场人物采访和环境背景音响。(《电视新闻实务》第129页)同期声与电视画面之间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只有二者相互配合,才能使观众通过屏幕既见其形又闻其声。现场拍摄时,应完整的记录下与画面同步出现的各种声音。如节目中,即使被采访对象讲的是外语,观众听不懂,但也要记录下这些谈话的同期声,使观众与被采访者拉近距离,增加感染力。如果这时没有同期声,只有画外解说,那么这个节目现场感便会打大折扣,失去了电视应有的优势。
电视是声画一体的产物,画面可以单独存在并实现有效传播,但同期声也可利用声音作为传播手段,发挥其独有的优势,做到声画相配合,视听相结合,使节目的真实性将大大增强。
如何让同期声在电视节目中产生*的效果,在这一点上后期的制作当然重要但同时更不能忽略在现场的录制。对于现场人物的同期声采访,要求音量均衡适中,音质清晰,没有外来杂音干扰,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采访环境。在室内采访时要排除任何可能产生杂音干扰的声源;在室外采访时,除了要避开其它声源外,还要特别注意防风。在对环境背景音响的录制时要注意检查摄象机录音电平指示是否保持在适当的位置;拍摄时要保持录制声道的统一;尽量避开非拍摄事件的声音源。
2、同期声的运用
电视拍摄面对的事物是千变万化的,节目中涉及的事件和人物,在后期编辑时还要进行取舍,与之相关的同期声也是如此,需要进一步加工和提炼。
同期声要运用在最恰当的位置。运用同期声要从整部片子的内容需要出发,把真实性与艺术性结合起来,仔细考虑整个节目所要反映的思想,同期声在节目中要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然后在最适合的位置安排同期声。切忌杂乱冗长,从而达到艺术的真实。
适当把握同期声的长度。与画面的剪辑节奏类似,声音的剪辑也应当是有节奏的。这种节奏是指同期语言声、同期效果声、解说声、音乐声等的交替出现和综合运用。就某一段同期声而言,一般不宜过长,否则会造成节奏的拖沓。从人们的听觉感受来说,过长的同期声容易使人感到单调疲劳。
同期声应与其他语言元素和谐统一。尽管同期声有诸多优点,但在电视节目制作过程中
不应一味同期声而排斥其他手段的运用,电视是一门综合艺术,它需要综合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去实现尽可能完美的视听效果。画面、解说、音乐音响、字幕等各种语言各具特色,互相补充、深化,共同构筑起了电视语言的立体信息场,它们就像交响乐的不同声部,只有和谐统一,才能创造出华美的乐章。
【广播报道中如何用好同期声】
1、同期声在广播报道的重要作用
在异彩纷呈的录音报道中,同期声的作用是画龙点睛,但是,同期声的运用中需要了解录音报道和其他播报形式的区别。录音报道中必不可少的条件是,要有新闻现场的实况报道情况,其中包含2大类:一类是现场中人和社会活动的声音,尤其是人的谈话;另一类是记者的述说,其中包括口头的说和播音员的文字转述。在广播报道中使用同期声与其他的新闻报道相比有明显优势。
1.1 真实可靠
同期声的报道相对于文字更为准确,心理学家在考证中了解人更关注于自己眼睛看见和听到的东西,也更相信看到和听到的情境。同期声主要是将现场实际情况呈现在观众面前,把当时的声音传到观众的耳朵里面,因而比文字更贴切。多种多样的同期声语言巧妙的融合在一起,能够再现当时的新闻场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本人在采制专题《守护独克宗留住乡愁》时,采用大量丰富的同期声穿插其中,用老百姓、游客、商家等各种声音来说明事实,后期只是简单剪辑一下,把情况真实的传到观众耳朵里面。该作品,受到各方好评,并在各类评奖中获得大奖,同时也成为云南省各电台学习的典范。该报道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借助于社会的固有逻辑力量,作用在社会生活的人以及思想上面,因而能够引发社会共鸣,增强新闻报道的穿透力,如果把这篇新闻报道变成文字描述,相信不能取得这样显著的效果。
1.2 强烈的现场感和立体感
人的听觉和视觉之间是相互贯通的,所以在人们听见声音以后,会对声音产生联想,那么就会构成一幅“音响图画”,这就是同感的作用。当观众听到录音现场出现报道声音以后,也会转化为听觉,在大脑中形成视觉感受。一条成功的同期声,可以带给观众强烈的现场感。
1.3 强烈感染力
感染力主要取决于声音的传情性,当一个人阅读朋友来信或者听朋友的电话,两者相比较,当然是电话更让人有情感体验,现在各类社交软件也同理,都有语言传输,一方面是为了方便,另外一方面是通过声音能够真实的感受到对方说话的情绪,因而声音的传播更直接,录音报道中同期声就是直接传播,增强现场立体感的同时,还能渲染现场气氛,烘托主题,打动听众的心。
2、同期声的使用策略
2.1 同期声使用简练语言
在广播报道中最鲜活和重要的表现形式就是录音报道,但是最近几年,广播录音报道呈现日渐弱化的发展趋势,很多报道中的同期声素材使用不得当,参与采访的人说话很啰唆不能做到一语中的,把很多啰唆的官话、套话和废话参杂到其中,让听众感觉厌烦,有时候很多套话说的观众都能背出来。这样的同期声不但不能有效突出新闻主体,增强具体的传播效果,反而会干扰听众,降低新闻传播的质量,因而要求记者采访同期声素材的时候要做到删繁就简,适可而止。
2.2 保持原始自然的同期声状态
同期声报道无论从哪方面考量都要优于单纯的文字稿件,这种感染力主要是来自于报道中的真情实感,以及人物的鲜明特点。因而想要了解一篇同期声报道是否能够取得成功,就需要了解采访与被采访人之间的对话和交谈是否真实和自然。平时收听广播,我们不难听出,有些人物谈话的同期声有着十分明显的雕琢痕迹,能够看到谈话人是事先将演讲稿准备好,然后照本宣科的念,部分被采访人在话筒面前很紧张,有时候语速就很快,有一种局促感,加之事先准备的稿子,所以没有情感沟通,有种说完就完事的感觉。后期剪辑时将周边的声音和语气都剪辑的干干净净,所以整体感觉很虚假,所以,尽量不要采用没有任何情感和语调的同期声,在剪辑过程中尽量保留体现周遭环境的声响,可以增大同期声的可信度。
曾经听过2014年*新闻奖一等奖作品《总理向我问灾情》,这篇新闻是四川广播电视台的一则消息,主要是记录时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同志,在到达雅安地震现场,指导当地开展抗震救灾工作。在采访过程中,记者正好巧遇正在抗震一线开展工作的李克强总理,整个报道就是总理和记者的对话同期,给观众呈现真实的氛围,可以通过声音了解说话人的语气和语调变化,感受到总理对灾情的关心和对人民群众的亲切情感。这篇报道记者没有过多累赘的解说,但是报道的核心和主题通过声音都能真实的传达出来,这就是一则好新闻。
【电视专题中的同期声怎么布局】
一、开门见山概要式同期声布局。
这类同期声布局的电视专题报道常见于重大事件的活动、发生现场,以及有关党和*领导人的重要外事活动报道中。这类报道往往通过主持人的现场语等方式让广大观众能够*时间了解和感知到这一专题报道所报道的内容、概要和主旨。例如,在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以后的央视等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中,一线记者往往会现场出镜,简要地把解放军、武警官兵等救援团体现场搜救的情况作简要概括,然后再连接施救画面,并配制后期解说词。为什么要这样布局同期声呢?因为这样布局同期声更有现场感,更能抓住观众的心,更能打动人。违章建筑、未达标重污染企业超标排放……涉及到这类电视专题报道,如果在报道之首,就用几十秒,抑或更长的不同角度的拆迁、爆破同期声,那么这类专题报道就会更震慑人心,更警戒后人,更能进一步彰显出各级党委、*重拳向私搭乱建、重污染排放企业猛击的决心和信心。
二、水到渠成式同期声布局。
这类同期声一般放在电视专题报道中的正文部分。可以为现场领导、当事人的讲话,也可以为大、中、小型文化活动中的文艺节目选段,更可以用在一线记者特意为表现主题而选取的对现场人员的采访等。这些同期声一般依文而设,随文而定,水到渠成,多放在正文中的每一段落的段尾,也可以放在每一段落的段中。这类同期声所起的作用大多是对正文中的前一段话甚或为前一句话的补充、强调和说明。
例如,2013年,笔者所采写的《种粮大户农场主 豫澳共话种粮经》新闻专题,该报道之所以能够在2013年度河南省对农宣传节目评选中荣获二等奖,一个重要的原因正是该报道中大量同期声的合理布局和运用。这些同期声,有的是特意选择设定采访而来的,有的则是随机现场采访而来的。尤其是采访到来豫参观大田玉米长势的澳大利亚*教授介绍澳大利亚的农业现状,这个同期声放在了笔者这篇专题报道的*段末尾,目的旨在对该段解说词进行进一步的补充与诠释。
在参观大田玉米长势的过程中,笔者又随机采访到了几位年轻的澳大利亚农场主,他们通过简单的话语道出了对*精耕细作式农业的赞叹。随后,笔者又现场采访了来自原阳的几位种粮大户与澳大利亚农场主互动交流的感触。这些现场感触同期声,几近被一一运用、布局到了这篇新闻专题中。在整篇报道中,笔者按时间顺序水到渠成自然而然地把同期声布局到了整个专题报道中的段尾、段首甚或段中。由此,进一步烘托了主题,渲染了气氛,营造了浓浓的中外农业互学、互鉴的真实盛况。
由笔者主创的《美丽小乡村 现代农业俏》新闻专题在新乡市2014年度广播电视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荣获了电视新闻奖一等奖。在这篇专题报道中,笔者从大、中、小型水稻收割机在该村的普及程度,稻蟹养殖、稻虾养殖等生态农业模式在该村的发展程度,新型农民合作化组织在该村的运作程度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彰显表现。
而在每一方面,都辅之以该村村党支部书记、大中小型水稻收割机机手、新型农业合作化组织相关负责人等不同界别人物的采访同期声,甚或有大中小型水稻收割机现场收割的同期声。然后,把这些同期声各自反映的内容分别布局在生态农业、机械化农业、新型农民合作化农业等三个不同方面行文的段尾或段中。而这些同期声也宛如天成,与其前面的解说词互通有无、互为衬托,两者俨然成了浑然相连、不可分割的共同体。顺其自然、不做作,水到渠成式的合理的同期声的添加、布局也许正是这篇专题报道被评委们看中荣获一等奖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并列互补式同期声布局。
这类同期声在电视专题报道中全是并列布局,要么是两个现场采访语或现场语同期声并列,要么是两个以上现场采访语或现场同期声并列。这类同期声如何布局?一看一线记者的报道主题、方向;二看所报道事件、人物的影响程度大小。如果一线记者有意突出某一方面的问题或主题,就有可能会围绕这一问题或主题多采访一些人,多布局一些采访对象的同期声,以利于这一问题或主题在观众中得到更好的感知与认知。同样,如果是一个重要的事件,一线记者更应该从不同的角度采访现场有关人士或社会中的有关人士,以满足不同群体观众对这一事件信息的求知感、获取感。
中共中央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发布后,中央电视台《新闻1+1》《东方时空》《新闻联播》等栏目随即跟进,进行了一系列深度解读。在这一重要政策性的专题报道中,央视记者采访了社会上不同阶层人士对这一重要政策落地的看法。尤其采访了育龄人群对这一新政的认知与感受。这些大量的有选择性的同期声运用,正是并列互补式同期声在电视专题报道中具体布局的突出例证。这类并列式同期声的布局,不仅在整个报道中起到互相补充、互相说明,进一步佐证主题的作用,而且还能够为电视观众打开一扇对这一类信息深度了解、判断的窗户。
四、总结评论式同期声布局。
这类同期声一般布局在一段或几段甚或整个专题报道的后面,目的旨在对前一段或一部分或整个这一专题报道的总结评价。例如,2015年11月25日,央视新闻频道《新闻1+1》栏目播发的新闻专题《民航急救的“肠梗阻”》,讲的是张姓先生在登上*南方航空公司的航班以后,突然感到腹痛,并且愈来愈严重的事儿。这中间,有张先生的电话采访同期声,有《新闻1+1》主持人的现场评析同期声,有幕后播音员通过文稿解说词对这一事件具体发生、发展较为详尽的叙述,更有专家学者对这一事件的总结评论或概括。在这一专题报道中,主持人对《航空知识》杂志副主编的在线同期声采访可谓是对这一事件前一部分解析式的权威评析和看法。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天才领路者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