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市育婴师职业证考试地点公布
面议发布时间: 2022-07-06 19:49:12
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为什么?
爱和孝
关于爱是什么,父母该如何爱孩子?似乎是一个无尽的永恒的话题。作为笔者,我都记不清写过了多少。
再谈爱,我依然认为,爱是一种善良,一种能力。善良,也可说就是一种能力,她体现在:一个主体具备接纳自己的局限、尊重他人的局限,具备爱护自己的所有、也爱护他人的所有。当然,这个所有里面,不包括邪恶。
再谈爱,我依然认同弗洛姆《爱的艺术》中对各种爱的论述。他对亲情的爱,是这样理解的:亲人之间是自然的、无条件的给予温暖,但不纵容恶;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给予孩子成长的空间、令他成为他想成为的人。这一育人观点,已是目前的普世价值观之一吧。
关于孝,它在我们脑海里会出现"给父母捶背、揉肩、端茶递水..."画面,说明孝,也是一种爱。
孝是人类社会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一种温暖的情感。人生在世,源于父母,父母对儿女有着天然的无与伦比的慈爱,儿女对父母同样有着与生俱来的感恩情怀。*古代,有对孝的偏执夸张(愚孝),拼命把孝引向束缚人性的桎梏,愚孝文化多少影响到*家庭教育,在许多父母的意识里(别说潜意识了),比较顽固的存在:养儿防老,或"我养你爱你,你就该孝顺我"。道理上,这的确也没错。但是,为何会有:父母越爱孩子,孩子越不孝呢?
从孩子的不孝,看父母爱的模式基于前面对孝的理解,孝是一种爱,是亲人之间互流的温暖情感。儿女对父母的孝,源自父母然天的慈爱,以及与生俱来的感恩情怀。那么,不孝,则是一种情感冷漠。推理下去,小孩若是冷漠,则是源自亲密关系里匮乏慈爱,或个体感受到也学会了冷漠。我们从许许多多的(不孝)孩子那里,发现他们的原生家庭,有两种爱的模式(或叫养育模式):
1)软控制的溺爱。溺爱,是我们都明白的不利孩子成长的一种爱,但许多父母仍然固执溺爱,尤其是隔代父母。他们为何明知溺爱不好,但偏要溺爱?是比较复杂的社会心理现象。我从心理学角度,简单谈点对溺爱的看法。溺爱,是一种软控制,是亲密关系中,以爱的名义,实行的一种剥夺行为。因一个生命的茁壮,是要依靠自我对环境的切身体验,包括受苦。而溺爱,是父母对孩子施与的无微不至、无原则无底线的爱,不仅剥夺了孩子很多重要体验的机会,也助养了孩子唯我独尊的"巨婴"自我。溺爱下的孩子,是没机会为他人着想,没机会学习(培育)感恩的情怀。
但若定义父母--他们"牺牲自我的同时,也扼杀了孩子的自我"为溺爱,只是外界所见,父母自己是无意识的。
依无意识理论讲,父母溺爱孩子的背后,无疑有自己的私欲——记着我为你的付出,你一定要有出息,成为我们的骄傲。于孩子而言,无论是父母的潜意识愿望,还是他们的全方位为你付出,都会令其感受不同的累:有无可名状的压力,有"万一成不了有出息的人"的负担,有还不了父母情的内疚,等等。总之,人在不能自主的压力中,会滋生逆反。我很想说,溺爱,是将你的自主性软禁在温室的毒雾;而溺爱模式下的孩子,若有不孝,也是对控制性爱的抗拒。
2)硬控制的强爱。即:父母出于对孩子好的动机,实施的是"军事化"教育模式。他们按自己认为的成才标准,精心为孩子的未来:设蓝图、定规矩、灌道理、陪读劝读...我们发现,许多厌学逃学的孩子,大多是家庭条件好、父母一心为他学习铺路操碎心的孩子,而他们曾经都是学习好、很听话的乖孩子。孩子变得不乖或不孝,其潜台词是:你们的爱令人窒息,我宁可不孝,还得自由呼吸。
父母坚信我为你好,我走的桥比你走的路多,而不遗余力为孩子的付出,如果说是爱,那也是错位的、控制性的爱,是有代价的爱,因它完全违背了育人的现世观点——真爱。前面已提到,真爱是没有任何私心私欲,给予孩子的是成长空间、令他成为他自己。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天津心理咨询培训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17332948818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