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人力资源培训网

完善激励机制吸引各种人才

发布时间: 2006-03-09 00:00:00

“目前,很多人都很关心*生就业问题,有人说*生过剩了,这话说得太笼统了,我不同意!”*科精密铜管工程研究中心董事长李长杰代表一直很关注人才流动问题。

“在经济发达地区、沿海地区,确实人才密集,但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农村、经济尚不发达的地区,急需*生、硕士生、博士生,但让他们遗憾的是,人才盼不来,或者来了又走了。人才的缺失,影响了中西部的加速发展。”

“今年我带来的议案是关于对中西部创业的知识分子出台支持政策的。人才就是*的一种资源,建议多用政策的杠杆解决中西部缺乏人才的问题。”李长杰代表给出几条建议。

其一,对到中西部落户的*以上学历的人,每月*给一定补助,在住房上也给予一定的照顾,让他们安心地在中西部地区安家落户、工作生活;其二,鼓励中西部地区龙头企业带头引进高端人才;其三,鼓励农、林、牧、渔业等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到农村当村干部。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有了长足发展,毕业生人数大幅增长,高校毕业生总量已由1999年的100多万迅速增长到2005年的338万。目前,基层已成为吸纳高校毕业生的重要渠道,但到基层的高校毕业生,大多数在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就业,真正到县以下基层单位就业的人数很少。同时,到西部地区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仅数量少而且学历相对较低,西部地区的人才流失现象也比较严重。

“吸引人才到中西部就业,激励机制还要进一步完善。”广西代表团的李艳宁代表说得很实在。

广西代表团的潘永钟代表是南宁市教育局副局长,他认为,“*毕业生选择在大城市就业,有待遇的考虑,但也有别的因素,比如事业发展问题。”潘永钟代表建议,“除了要给相对优厚的待遇,还要考虑事业发展,尊重人才的选择,如果在乡村干了几年,可以优先在城市安排合适的岗位。”

“人才分布不均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要在经济协调发展中解决,”李长杰代表说,“这需要时间,不能操之过急。”

作者:王晋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东莞人力资源培训网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85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