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华夏儒商国

学者新解:四大名著是

发布时间: 2009-03-11 14:59:22

《华商报》今日刊载了对研究学者汪宏华的专访,采访内容节选如下:

    一、《西游记》是“帝王传记”

    记者: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西游记》只是一个好看的神话故事而已。您的“西游新说”新在哪里?

    汪宏华:我发现《西游记》是李世民及其他类似封建帝王的传记小说,对应的小说人物就是孙悟空。

    所有关于悟空的神话都是顺着帝王的意愿作的正面粉饰、神化;所有的写实都是对他失败人生、失落人性的本质揭露。比如,吴承恩先写孙悟空的诞生符合儒家的相术、周天,秉承道家的石质仙胞,还能像佛一样“目运两道金光”。但他的实际能力如何呢?像其他猴子一样,“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他发现新事物水帘洞也是依靠尝试和冒险,并没有先知先觉的能力,否则不会等到众猴悬赏大喊三声之后才响应,进去之后也不会那么兴奋。反推可见,石猴的神话源自帝王惯用的洗涮原罪的伎俩□□“成王败贼”和先天决定论。他在成为千岁大王后,又如法炮制,将“石”字隐去,改称“美猴王”。李世民究竟是怎么成为人皇的呢?想必大家都知道。不然梦里不会有那么多冤鬼要求他超度,包括他的兄弟。李世民“派”唐僧取经超度自己的事件,又恰好对应着悟空拜唐僧为师,从“五行山”解脱的神话。古代最贤明的帝王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呢?吴承恩反封建的立场非常鲜明。

    记者:李世民并没有像悟空一样去取经,怎么能说《西游记》是他的传记,怎么能说他对应于悟空呢?

    汪宏华:玄妙之处就在这里。拜祖师学道之前的悟空是李世民的“人”,学道之后的悟空就蜕变成了李世民神思恍惚的“心”、“魂灵”。悟空的长生、72变、筋斗云都是出自李世民躺在病床上的南柯梦。梦里崔判官帮助李世民修改阎王簿,即对应于悟空醉酒后梦见自己涂抹阎王簿。即便奄奄一息,李世民仍然没有忘记神化自己,他要将玄奘取经的功劳抢过来,不但说成是自己的指派,还要说成是自己的魂灵□□悟空的护佑,将玄奘挤对得一无所能。事实上,他的确病得不轻。

    二、四大名著是忘年姐妹篇

    记者:您说应先读历史、哲学,再读文学作品“四大名著”。这话应该怎么理解?

    汪宏华: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在它们的作者看来,所谓文学,是用史实作为前提,以哲学作经纬,以文学为质料塑成的一个圆球□□类似于庞加莱猜想(在一个三维空间中,假如每一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到一点,那么这个空间一定是一个三维的圆球)所说的圆球。由于它的每条封闭的曲线都能收缩成一点,所以我们不需要通过作者本人就能将它们完全解构,而且结论只有一个。这是历史故事和一般文学作品不具备的特征。其次,《西游记》的神话与“迷信”的神话截然相反,迷信是源于人们对自然的无知,《西游记》是源于吴承恩对人性和人类的超前哲思,他不敢直白地表述出来,所以用了神话。相当于“红楼”中的谶纬,都是明清之际文人志士常用的反理学、反封建的文学手段。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既有不怕死的哲学家,又有志在长远的文学家。

    记者:您在高校作讲座时,曾经说四大名著是姊妹篇。您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汪宏华:原因很多,这里只简要说两点:一是它们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朝代周期,《西游记》写的是初期盛世,《水浒传》是中间转折,《红楼梦》是末世衰退,《三国演义》是改朝换代;二是《三国演义》写仁义勇智慧,《西游记》写仁义勇智信,《红楼梦》写仁义礼智。由于高人既善于相互借鉴,又懂得搞差异化竞争,所以形成了忘年姊妹篇的奇观。

    三、关羽是完美的悲剧人物

    记者:在您看来,*四大名著作者本人心目中对应的各自著作中最理想的人物分别是谁?

    汪宏华:问得很好,这是解读名著的关键。《红楼梦》中的理想人物有两位,贾宝玉和甄英莲。《西游记》中则是山水间的百姓或隐士,比如*回中的“众猴”;第九回的渔翁张稍、樵子李定;第六十四回与三藏谈诗的松柏桧竹四位仙翁等人。《三国演义》中是关羽。关羽这个人物不容易看懂,他寄托了作者批判“家天下”,倡导多姓同治的政治理想。关公最初是希望刘关张异姓合作治国,当发现刘备有私心之后,就在魏蜀吴三者之间找平衡,促成势均力敌、合理竞争的“三足鼎立”。*幻想彻底破灭,便只好将“三国”重新推向战争。既然“家天下”不能破,就让未来的帝王来个彻底地推陈出新、弱肉强食。关羽是完美的悲剧人物。

    记者:我注意到,您用哲学解读*四大名著,在社会上很受欢迎,您在*作相关演讲时,甚至掀起了一股名著热。但也有人认为您是牵强附会、哗众取宠,把自己的想法硬加给别人。您怎么看?

    汪宏华:不管别人怎么看,我坚持按照“98%正确,500年不过时”的标准往下解读。罗贯中忍耐了600年,吴承恩忍耐了500年,我有什么理由让人们马上接受呢?但我相信,只要读者忍耐十分钟看我的文章,就会明白里面都是真金白银。

    我研究*四大名著不满足于见仁见智,要解就解它个底儿掉。相信只要*四大名著不过时,我的解读就不会过时。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北京华夏儒商国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85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