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英卓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在“国际化战略论坛”上的讲话

发布时间: 2009-10-28 10:46:41

   今天非常高兴有机会参加“2007年*追求卓越大会”,并与大家一同分享我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看法。我想分四部分来谈企业国际化战略:一是国际视野,二是国际规则和标准,三是国际运营,四是国际品牌。

一、关于国际视野的问题

我们提出企业国际化战略这个大的背景,就是说我们已进入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在研究企业国际化战略时不能离开这个大背景,也就是经济全球化的背景。经济全球化最经典的提法是1999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做的报告,报告提出经济全球化有三个要素,一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因为没有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就不可能产生全球化这样具大的力量。二是跨国公司的全球投资、贸易和运作。三是全球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三个要素归纳起来就可以得出,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方法是通过全球的投资贸易,而进行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国际视野,要求企业在全球的范围内或者说在全世界的范围内考虑企业的发展。所以在研究国际化战略的时候,一定要研究视野的问题。这一点决定了企业是否有能力参与国际化。

在研究全球化的时候要抓住几个问题。一个就是要抓住跨国公司载体的问题,也就是为什么当前*特别注重和大的跨国公司的合作,因为我们*参与全球化主要是利用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渗透到全球化的进程中去,所以它是一个天然的载体。有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跨国公司的一统天下,中小企业、一般企业都是被边缘化的,实际上这个观点是一个误区。因为跨国公司只是一个载体,并不是包揽全球化。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波音飞机它当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载体,但是它的零部件是从全球70多个*生产的,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参与了波音飞机的制造,也就是利用波音飞机这个载体让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参与了全球化。所以经济全球化并不是跨国公司的一统天下,一般的企业研究全球化的问题就是怎么参与到跨国公司的全球生产链中去,成为它们生产链中有机的组成部分。这样就有一个抓手,要深入到大的跨国公司产业链中去,在产业链中找到我们的位置。比如有一个企业,它为波音飞机提供一个零部件,哪怕是一个螺钉,这个企业就已经参与全球化了,它的载体就是波音飞机。所以我们在研究国际化时一定要研究跨国公司,特别要很好地研究跨国公司在全球形成的生产链和供应链,因为处在不同的行业,全球500多家跨国公司同成千上万的企业形成生产链和供应链,我们要研究参与全球化的问题,就是要站在全球视野的高度来看我们怎样才能够成为全球大的跨国公司生产链和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成为它当中的一个环节。这样就有了企业参与经济全球化的方法。所以,企业参与全球化也不是很抽象,就是参与到全球跨国公司的生产链当中去,成为他们生产链和供应链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研究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时候,就是要研究跨国公司的生产链以及这些生产链之间形成的错综复杂的、庞大的网络。全球大的汽车跨国公司构成汽车生产全球产业链网络,我们汽车零部件生产商就要研究一下全球大的汽车制造商所形成的汽车制造网络,这样一来在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就有了一个立足点,并不是虚无缥缈的、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所以我们在讨论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时候要了解经济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背景。特别是影响经济全球化三个因素中的其中一个,就是跨国公司和跨国公司的生产链。这样我们在参与经济全球化时就找到了一个抓手,找到了一个出发点,找到了一个落脚处。

二、关于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问题

谈到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时候,一些同志就认为我们一定要到国外去,这样才能叫做实现国际化,才能搞国际化战略,我们一定要与外国公司进行实质性的合作,我们才有国际化的战略。实际上这不是国际化战略的全部。我认为任何一个企业,只要他生产的整个流程是按照国际规范来进行的,而最终生产的产品是符合国际标准的,哪怕这个工厂是在我们偏远的山区,或者是在一个小山沟里,只要他生产的产品是完全符合国际标准的,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个工厂是一个国际化的企业。我们是看他的结果,他生产的流程、生产产品的最终质量是符合国际标准的,他并不一定与国际上有直接的合作,当然他也许学习了国际上相应的标准,与国际上相似的企业有很多合作,这导致了他生产的产品符合国际标准。实施国际标准是衡量一个企业是不是国际化的一个非常硬的指标,如果这个企业是严格按照国际标准来生产的,这个企业就应该是国际化企业,就实现了国际化战略的*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国际标准的定义越来越广泛,过去我们理解的标准主要是产品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现在扩展到环保的标准、劳动的标准。质量标准和技术标准是研究企业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着眼点。质量问题、质量水准实际上就是国际化水准的一个标志。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中就谈到国外技术壁垒的问题。现在有些企业经常报怨加入WTO后面临的越来越多技术壁垒。我们做过一次研究,WTO颁布的几万种技术标准当中,真正称得上技术壁垒的只占百分之一、二,也就是说现在国际上通行的国际技术标准就是你必须达到的技术要求,所以我曾经建议将“技术壁垒”翻译成“技术要求”,把一个贬义词变成一个正面词。就是说我们面对的是这么多的国际标准,而不是面对着这么多的国际技术壁垒,我们必须满足这些标准和技术的要求。这就象我们参加奥运会跳高比赛一样,你必须跳过两米你才能参加奥运会,这个两米就是一个技术标准,也就是一个技术要求。跳不过两米,参赛的资格都没有。所以你不能说跳不过两米就是国际奥委会设置的一个国际技术壁垒,谁都不可能给你任何同情的。所以说在面对国际技术标准的时候,我们绝对不能含糊,特别是全球质量问题已引起各国的重视,*的产品和制造业在全球引起了一些非议,在这样的情况下,强调满足国际技术标准,再怎样强调也不过分。现在国际标准的问题,首先就是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又有一个环保标准的问题,虽然到现在环保标准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国际标准,但是像欧盟、美国等发达*对环保问题提出了严格的要求,如果我们不想放弃欧美市场,就必须满足这些环保要求。再比如劳动标准,我们过去在联合国和世贸组织一直反对制定劳动标准,认为是西方发达*为了限制发展*家发展提出的标准,因为我们的劳动力有特殊的比较优势,西方发达*提出劳动标准就是限制我们的比较优势。现在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社会主义*都不能真正执行劳动标准,那么我们怎么面对全球的和国内的职工?这主要是我们在认识上有个过程,从过去我们盲目反对环保标准、劳动标准到接受环保标准和劳动标准,特别是在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以后,对环保的要求、对以人为本的要求提的很高了,所以我们应该接受环保标准和劳动标准,使之成为我们应该接受的国际标准的一个组成部分。这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参与国际合作所必要的条件,你不实行这些标准,你不满足环保标准和劳动标准,你的产品他就不接受。最近听说我们一个企业生产的产品有一个300万美元的订单,订购单位了解到这家企业雇用了童工,违背了劳动标准,就退回了订单。所以我们在谈到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时候,一定要特别强调如何满足国际标准,这是我们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所在。也就是说企业的国际化,就要使企业的生产流程和最终产品质量整体要达到国际标准,这是国际化战略最硬的指标。现在国际上大的跨国公司逐渐都把满足国际技术标准、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和劳动标准作为企业的社会责任提出来了。这次追求卓越大会的主题是“质量、社会责任——提高国际竞争能力”,说明大会组织者还是非常超前的,把社会责任和质量标准放在一起,在我们国内还不多。但是,对大的跨国公司来说,质量标准、环保标准和劳动标准已成为社会责任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国际社会中,社会责任定义就是必须满足最基本的责任,就是满足产品技术要求、质量要求、环保要求和劳工要求。企业的社会责任已不是对社会回报的问题,已成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一个企业是否尽到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企业是否具备核心竞争能力的问题,是否具有国际能力的问题。因为在国际上,法律、规则的要求和舆论的压力,没有尽到社会责任的企业所生产的产品,比如不能满足环保要求,或者违背劳工标准,产品肯定不会被消费者所接受,甚至可能就要全部退出市场。所以许多大的跨国公司每年都要发表自己的社会责任报告,主要就是要向公众表明自己的企业是符合国际标准的,是尽到社会责任的。我们要把社会责任提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事关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也应是企业实行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希望我国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每年都发布自己企业的社会责任报告,实际上这是向全世界宣示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显示企业国际化程度的高低。现在我们把质量和社会责任提到同一个高度,或者把社会责任含盖质量的要求,是我们企业对社会责任问题认识的一个大的飞跃,也是我们对国际化战略的一个大的飞跃。企业社会责任是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综合体现形式。对国际规则和国际标准的认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规则和标准大都是发达*制定的,在制定标准的问题上我们的发言权很少。我认为不能这样认为,不应该从民族主义角度去反对国际标准,如果这样就只能直接退出国际市场。如果你确信不同欧盟做生意,你当然可以不承认欧盟的标准,你可不承认沃尔玛的标准,除非你不把产品卖给他。如果你不愿放弃一个地方的市场,就必须承认那个地方的标准,并且按那儿的标准办事情。这也不是双重标准的问题,就象外资企业到*来投资,首先就必须遵守*的法律和法规,必须成为当地优秀的企业公民。当然有些标准是针对*的,在实行当中采取了一些不公平的办法,在这样情况下,我们就要据理力争。所以在实行国际化战略中,我们一定要把标准和规则的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对于国际标准我们不能被动地接受,我们企业如果真正想成为国际标准的制定者,我们必须在观念上进行根本的变化,而且做出大量的投入,成为国际上一个行业、一个产品的标准制定者。

三、关于国际运营的问题

国际运营的问题主要是要走出去还是在国内,也就是走出去战略的问题。我的观点是走出去战略只是我们企业国际化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从我国大多数企业现在主要的运营方式来说,也不是国际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从这一点来说,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又要慎重。走出去战略对我国大多数企业来说不是主要的国际化战略运营方式,对这一点还是要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我国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与国际上一流企业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的。所以,还是要以*作为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主战场,如果不是为了特别的原因,我们为什么要离开主战场而要到一个陌生的战场上去呢?特别是我国的制造业还是要把根牢牢地扎在*的土地上,除了为当地特殊的原材料和某种特殊的政治需要。在全球大的企业纷纷进入*,抢摊*市场的时候,我们不可能丢掉*的主战场、*的市场,去抢占国外的市场。特别是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内,我看不到*企业这样全面出击的局面。所以说走出去战略既要积极又要慎重。我们仍要看到制造业仍然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基础,制造业仍然是实现我们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发展服务业的重要条件,也是我们*参与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强项。我们不能舍掉我们的比较优势而把制造业大规模地移到国外去,我认为现在没有这个必要。只能按照项目一个一个地进行研究,而不是形成整体制造业向外转移的趋势。所以说在国际化运营方面我们的主战场还是在*,我国参与国际化战略的主要方式和载体还是以国际贸易,通过出口我们的产品和服务来形成我们的国际化战略实施。如果说我国的企业要真正地走出去,在特定情况下转移一部分制造业,在国外特别是在发达*收购销售网点、建立研发机构应是我们目前的选择。制造业是我们的看家本领,我们的劳动力那么便宜,我们的基础设施那么好,我们的配套设施那么强,制造业还是要留在*,把走出去的主要方式放在研发机构和产品销售网络的建立方面,这样才是我国企业在国际化运营方面的一个主流的做法,但我也并不排斥一些制造业基地移出去。我只是从整体上来讲。因为我国制造业的短脚是研发能力,是国际销售渠道,我们要补这个短脚。所以在国际化运营方式还是以国际贸易为主要载体,在投资方面还是以建立研发机构和销售渠道为主。这样实施我们走出去战略才比较稳妥,才比较符合我们*的国情。

四、关于国际品牌的问题

国际品牌问题是国际化战略核心问题。现在我们实施国际化战略并不仅仅是为了实施国际化战略,而是要使我们*的制造业能够逐步从全球生产链的低端走到高端,特别是在全球产业链中逐步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龙头企业。要成为这样一个龙头,成为整合全球资源的主体,没有一个*的国际品牌是不行的,品牌是代表资源整合能力的象征。*企业打造品牌正逢历史性的机遇:一是我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在国际上的经济实力和形象有很大的改善,*已经成为全球的经济大国,在很多方面成为世界经济强国,这已经为全世界所接受。*在加入WTO后进一步承诺开放自己的市场,进一步承诺按国际规则办事情,承诺遵守知识产权,*在全球的国际形象有了很大的改善。*企业面临的一个大的背景就是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形象的改善,在这种情况下,正是打造我国国际品牌的大好时机。我从来都相信,在一个弱国、穷国,在一个声名狼藉的*里面是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国际品牌的。真正的国际品牌肯定是在经济强国、经济上升的*和形象良好的*来产生的。二是我国经过多年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国际、国内市场。过去有一名话,“得品牌者得市场”,但现在是不是也可以反过来讲“得市场者得品牌”。既然我们有这么大的国内市场,用这么大的国内市场来塑造我们*的国际品牌,应当说有相当好的条件,因为全世界那么多*的产品难得有十亿人的大市场环境来培育品牌,过去常说“以市场换技术”,现在国际上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以市场换品牌”。宁波有一家服装企业就是以他在*的营销份额和销售渠道换取了一个国际企业在国外推广的国际品牌。我们应该利用好*现有的好机会来打造*的国际品牌。我们可以做以下几件事情:一是以产业链为基础来整合资源打造品牌。现在全球化的竞争已经不是企业与企业的竞争,而是产业链与产业链间的竞争。一个制造业,比如服装业单枪匹马创品牌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一个品牌需要一个完整的生产链做基础。要形成一个真正服装业的品牌需要*流的面料、*流的设计、*流的广告、*流的营销策略、*流的服务,这样才能形成一个真正的品牌。而在形成品牌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制造业怎么逐渐站在产业链的高端来整合产业链各个环节里面的资源,成为打造我国国际品牌的一个重要方式。所以打造国际品牌一定不要单枪匹马地打造品牌。一个服装企业必须和生产面料的企业,和设计的企业,和营销的企业,和零售批发的企业联合起来,这个联合也许是个多国部队的组合,也许不完全是*企业,他们如果能够整合产业链中各种类型的企业,他们就能形成*自己的品牌。这是完全可行的,特别是我国的制造业有很大能力实行国际化的战略,实行产业链的多国部队这样一种合作形式,而不是试图形成纯而又纯的*的产业链,使我国制造业逐步从生产过度到设计、最终到整合品牌,这完全是一个国际化的思路。以产业链为基础来构建一个产业链的多国部队,对企业的国籍不要看得过重,关键要看在产业链当中我们*的企业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如果*的企业处在一个较高的位置,那么其它*的企业参与的越多越好,说明企业的国际化程越高,完全应用全新的形式来参与国际品牌的打造。二是要增强整合国际资源的能力。因为现在有资本市场的运作,有产业链的运作,从总体来说,一个企业本身具有多少资源当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整合资源,特别是整合多少国际资源。整合资源已经成为参与国际化战略的核心理念,就需要企业有非常强大的人力资源、信息资源、财政资源,在研究国际化战略时把整合资源作为核心的问题来提出,在广阔的范围内确定选择自己整合的对象。三是在整合资源时一定要按照国际标准来整合资源,否则最终整合的资源不具有国际竞争能力。

第三是要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我们整合资源的基础是放在*还是放在国外。所以我们在制定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时候,我们要很好地研究国际视野的问题、国际标准的问题和国际运营方式的问题,*通过整合资源打造我们企业自己的国际品牌。

以上是我对*企业国际化战略的总体思路,这些想法不一定正确,仅供大家参考。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北京英卓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

相关文章

最新文章

相关课程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850-8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