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领路者

终于知晓注册会计师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

发布时间: 2019-10-12 10:26:56

注册会计师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提要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重要性水平是现代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问题。正确理解和运用重要性,现在,恒企小编给大家介绍注册会计师须知道的知识。  

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及理解  

1、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这是审计重要性概念最重要的一个特征。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会计报表是为了满足会计报表使用者的信息需求而编制的。判断一项错报重要与否,应视其在会计报表中的错报对会计报表使用者所做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所以,注册会计师在进行评估判断重要性时要切记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去判断。审计重要性常常表述为一种错误的程度,即报表中存在的错报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决策的即为重要,反之就是非重要。  

2、审计重要性含有质和量两方面的界限。重要性是相对于决策而言的,因此注册会计师在运用重要性原则时,应当考虑错报的金额与性质,也就是说重要性指标具有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特征,它们反应了信息错误的程度。重要性的数量特征是指注册会计师在从事审计时所能够容忍的*数量界线,即重要性水平;重要性的质量特征就是指某项错报从数量上看并不重要,但其性质是重要的。同时,数量与质量间也存在着密切联系,如:某企业在某一会计年度中改变了会计政策而未在财务报表中予以披露,则此错误无论其对当年报表影响金额大小均应视为重要的。所以,在具体业务中评估重要性以及数量和性质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需要注册会计师运用职业判断。

注册会计师如何确定审计重要性

3、重要性在量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重要性并非有一个确定不变的金额比率或数额界限。而且会计报表的使用者是多方面的,要想选择一个能为所有的报表使用人共同接受的固定的审计重要性标准是不现实的。由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规模和业务性质不同,审计目的不同,对于相同的审计项目,其重要性水平往往是不同的。也就是说,对于会计报表的同一个项目而言,在不同的被审计对象中其重要性水平是相对的。而不同企业由于面临的环境不同,因而其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相同。例如,一定数额的呆账,对一家大型企业来说是无足轻重,但对于一家小型企业而言则可能是致命的,可能会威胁到其继续生存。而对某一特定企业而言,重要性也会因时间的不同而改变。  

4、重要性的判断是有一定范围基础的,即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的判断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财务报表层次,二是账户和交易层次。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就是实质性测试的可容忍误差,是检查会计确认计量有无错误,要不要调账。而注册会计师审计的重要性是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考虑的,所以重要性的判断主要是针对财务报表层次的。  

审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  

审计职业判断对准则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的经济逐步与全球化经济融合,为了尽快与国际会计审计惯例接轨,审计准则也需要与国际趋同,新的审计准则体系应运而生,准则中通常只作原则性的规定,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素质,在具体工作中根据准则的原则性要求充分运用审计职业判断。新的准则中更是强调了这一点。职业判断是审计准则不可或缺的部分,国际上,审计职业判断的重要性早就被许多*的准则制定团体认识到,例如,它经常在一些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加拿大特许会计师协会和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制定的准则中被提到。  

审计职业判断对审计实务的重要性  

审计职业判断是注册会计师的审计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中。从审计业务得承接开始,职业判断就开始了。目前,审计所处的社会环境日益复杂,审计风险也相应增加。为了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有效控制风险,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业务时应该总是进行认真的分析和估计,高风险客户往往会被拒绝。审计程序的开展也总是围绕着职业判断。在审计工作中充满了判断和决策,这些判断和决策的业绩决定了整个审计工作的业绩,这是审计过程中一项最为重要的因素。  

审计职业判断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实务中的应用  

(1)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的职业判断。会计师事务所在承接任何一项审计业务之前,都应当与委托人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在签署审计业务约定书之前,注册会计师应当对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并就委托目的、审计范围有无限制、审计收费,以及被审计单位应提供的资料、协助的工作等约定事项进行商议。(2)审计计划阶段的职业判断。审计计划阶段是审计实务的开始,拟定审计计划一方面是审计工作程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也体现了注册会计师职业判断在实践中的广泛运用。在拟定审计计划时,必须要对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经过分析判断,确定实施审计的进程及各阶段工作的安排,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并结合职业判断制定周密细致的审计计划和实施方案,以使审计风险控制在预定的范围之内。  

审计过程的控制  

1.强化审计过程中的监督与指导。  

在审计工作中,审计组组长和主审注册会计师要加强对审计组成员的监督和指导,详细掌握审计组成员的审计进度是否按照审计计划执行,审计工作是否全面到位,审计证据是否充分,专业能力水平是否能够胜任审计工作中的挑战等情况,并在审计过程中及时对审计人员进行监督和指导,以保证审计目标的实现,保证审计质量达到合理的水平。  

2. 加强审计取证的质量控制  

审计取证环节的控制要点 一是要围绕审计实施方案确定的目的、要求、范围、内容、重点和方法,二是要在取证过程中认真查阅凭证、账簿、报表、合同、文件等有关资料, 寻找有用证据, 并及时做好查帐记录和其它方面的有关记录。三是对取得的证据进行分析、鉴定, 确定其是否真实,是否具有可信的证明力.

3.加强审计工作底稿的质量控制  

审计工作底稿质量控制要注重完整性,审计工作底稿的内容要与事实一致,证据资料要真实、可靠、完整,并且对底稿所包含的内容要按照规定进行保密管理,不得他人擅自接触、使用、复制审计工作底稿。  

4.加强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  

审计报告质量控制的关键之一在于审计报告依据的充分性,不得遗漏、隐匿被审计单位某种事实的情况;关键之二在于审计报告要素齐全性,报告中需完整的写明审计项目诸如被审计的单位和项目、审计内容、时间、范围和方式等的相关信息,对被审计单位出具客观的评价,对查出的主要问题要进行分析,给出处理的意见和建议;审计报告要条理清晰,数字要准确翔实,文字要简明扼要。  

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质量  

(一)建立科学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目前,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的内部人员主要由主任会计师、副主任会计师、*经理、注册会计师、业务助理及其他工作人员构成。采用的是所长负责制和董事会(或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主任会计师负责制。但这些人员在事务所内部的责任、权力划分不明确,即尚未建立合理的内部组织结构,因此我们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建立明确的内部组织结构,按不同等级确定各自的责任、权力,并与其薪酬相挂钩,逐步形成主任会计师或首席合伙人领导,其他合伙人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另外,如何对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进行设计与使用,最终取决于收益与成本比较。由于每个事务所的业务特征、人力资本构成、所处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事务所本身的文化传统及内部成员的行为方式也迥异,因此全世界也不可能有一个标准、规范的事务所内部治理结构与相应的管理制度。我们只能在借鉴其他成功事务所的基础上,发现其成功、有效的原因,结合自己的特点来寻找对自己最为有效、也最为经济的治理机制。  

(二)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四大”国际会计公司走过的道路表明,事务所各方合伙人必须树立平等互利的观念,在管理和决策时,应沟通协商达成共识。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对各合伙人的权利、责任、义务、利益有明确的制度保证和契约保证基础上的。在健全的制度保证下,所有合伙人及其他成员都必须承担合伙协议和事务所规章制度上规定的义务,在事务所内形成一个共同抵抗风险的责任体系。  

我国目前已采用合伙制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内部管理上还是相当的薄弱和落后,为了有效地规避风险,应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管理制度,合理划分合伙人之间的分工与责任,妥善解决合伙人与员工之间的矛盾,保证服务质量控制及合理地进行利益分配。  

更多培训课程,学习资讯,课程优惠,课程开班,学校地址等学校信息,请进入 天才领路者网站详细了解
咨询电话:400-850-8622

相关文章

相关课程

温馨提示:提交留言后老师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 热线电话:400-850-8622